摧毀的同時,是新生
雨天,適合祭奠。曹景行為孫寒冰的墓獻上一束花,並佇立良久。墓碑就立於嘉陵江旁的復旦校舍邊,是當年復旦大學內遷時的校址。孫寒冰是時任復旦大學教務長兼法學院院長,在1940年5月27日的轟炸中不幸罹難。碑文還鐫刻了其他6位一同遇難師生的名字。
這些人,是潘洵主持搜集的侵華日軍重慶大轟炸遇難者名單中的7位。他的課題組去過了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重慶檔案館、四川檔案館和部分區縣檔案館等,查閱大量檔案,並於去年公布了首批2660名遇難者名單。內容包括遇難者姓名、性別、籍貫、遇難時間、遇難地點、遇難年齡和生前住址。
更多的名單還在搜集中。他計劃招收日語專業、英語專業學生,將外語資料的搜集面擴大。
周勇已年過六旬,但依然想“多做一點自己感興趣的事”。在往來了近四百封郵件后,他終於促成重慶獲得《苦干》的彩色拷貝,未來作“公益性”用途。他說,對於今天的青年人來說,這部片子可以安靜心靈,並進一步認識我們的先人。周勇和潘洵都感到緊迫。因為親歷那段歷史的見証者正在減少,相關遺址也在減少。
今年暑假,將有一批來自各個專業的在校生作為志願者,與潘洵一起,分小隊尋訪重慶大轟炸的親歷者或后人,搜集更多史料。報名的踴躍程度超過潘洵的想象。
年輕一代的熱情總是最具感染力,正如斯科特把很多鏡頭都給了孩子。
斯科特在紀錄片中留有一個花絮——拍一群孩子上課時,離他最近的一位女孩總是不斷地瞟向鏡頭。他用旁白解釋:我告訴她不要看攝像機,可這個女孩子還是忍不住要好奇。
他說,事實上當轟炸摧毀了部分世界,新生依然能被看到。
“從那時起,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全體中華兒女冒著敵人的炮火共赴國難,無論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后戰場,千千萬萬愛國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各界民眾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奏響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抗擊日本侵略的英雄凱歌,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首感天動地的反抗外來侵略的壯麗史詩。”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儀式上的講話(記者 王瀟)
![]() |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