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是我們不可流失的精神鈣質,永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號角
歲月滄桑,山河巨變。抗戰的烽煙早已散去,卻留給人們無盡的思索。
抗日戰爭,我們能打敗日本侵略者,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決定因素。而今,我們已走過血雨腥風,踏上民族復興的新征途。但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社會如何發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其時代價值都不會有絲毫減損。愛國,永遠是民族奮進的號角!
——今天我們談愛國,首先要明白愛國和愛黨是高度統一的。
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抗日戰爭,中國勝利。兩場戰爭,相隔不算太遠,中國為什麼能實現大逆轉?答案固然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中國有了以人民解放、民族復興為己任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宣稱救國救民的黨派數以百計,卻大多被歷史印証不過是匆匆過客。大浪淘沙,去蕪存菁。中國人民正是在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認識並選擇了共產黨。歷史昭示,隻有這個黨,才能肩負民族希望﹔隻有這個黨,才能引領復興大業!
現在,一些人別有用心地宣揚“愛國不等於愛黨”。這樣的錯誤論調,不但無視歷史,違反大眾認知,而且脫離中國國情。每個國人都應對此保持足夠警惕,並勇於理直氣壯地宣告:當代中國,隻有堅定黨的領導,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始終沿著自己的路奮勇前進,中國夢才能實現。
——今天我們談愛國,就是要凝聚起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礡力量。
78年前盧溝橋上驟然響起的槍聲警醒我們,隻有國家強盛才能抗擊外敵侵略,免受欺凌蹂躪﹔來之不易的抗戰勝利啟示我們,隻有高揚愛國主義旗幟,團結一致,才能救祖國於危亡,才能克服一切艱難險阻鑄就新的輝煌。
如今,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面臨的難題更加集中、肩負的任務更加繁重。困難和壓力越大,越是考驗精神和意志,越需要我們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匯聚團結奮進的力量。
然而,在價值多元多樣多變的當下,愛國在某些人眼中成了一個“陌生”的詞語。有人精致利己而老於世故,熱衷實惠而恥談報國﹔有人總是抱怨國家不夠愛自己,卻忘了自己應該履行的義務。更加值得警惕的是,“贊必西方”與“呲必中國”輪番登場,已成為當前輿論場上一種屢見不鮮的奇怪生態。
“越是迷霧重重,越要高擎火炬。愛國主義,正是轉型期中國社會不可流失的思想鈣質。”一位軍校教員語重心長地告誡,“蘇聯解體后,以持不同政見聞名的索爾仁尼琴等人痛苦反思后幡然醒悟:無論這個國家有多少缺陷,永遠都不能成為你羞辱她、背叛她的理由!”
“每個人對於他所屬的社會都負有責任,那個社會的弊病他也有一份。”這是作家易卜生的一句名言。發展中的中國,固然還有許多不夠完善之處,但這不僅不是我們抱怨、指責甚至詆毀國家的理由,相反,正是每個國人應該盡責之處。
——今天我們談愛國,要把愛國之情化作每個人每一天的具體行動。
抗戰時期,愛國往往與拋頭顱、洒熱血等英雄壯舉聯系在一起﹔和平年代,遠離了山河破碎與社會動蕩,愛國是不是已成為一個“高大上”的概念,離我們越來越遠?
其實,愛國既不遙遠,也不抽象。它決不是華麗空洞的口號,更不是英雄獨有的義務。它不僅體現在國家安危、民族存亡時刻的奮不顧身,也體現在我們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一點一滴。
借一位學者的話與每個心系祖國的同胞共勉——
無論中國怎樣,請記得:
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
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
你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
你有光明,中國便不再黑暗。(記者 周 奔 毛 俊 劉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