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增義
王銘章:決以死拼,以報國家
一身戎裝,高大魁梧的形象正氣凜然﹔雙眸怒視,眼神迸發的殺氣震人心魄……
在台兒庄古城西邊不遠的台兒庄大戰紀念館裡,抗日將領王銘章的塑像總是人們目光的焦點。而走遍整幢紀念館后,記者發現,6000平方米的展廳裡,單人全身塑像僅此一座。
台兒庄大戰,將星閃耀,國人皆知。王銘章並沒有在台兒庄參加戰斗,為什麼還能獲此殊榮?關於這位川軍名將的故事,還得從頭說起。
1893年,王銘章生於四川成都一個貧困家庭,雙親早年相繼病逝。21歲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四川陸軍軍官學校后,王銘章加入川軍。在20年的軍閥混戰中,王銘章從少尉排長晉升為中將師長。但他與其他川軍將士一樣,縱使戰功顯赫,亦長久為參加內戰而羞愧。
西安事變后,王銘章對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主張衷心擁護。1937年9月,王銘章率第22集團軍41軍122師離蜀北上,這也是第一批出川抗日的川軍。誓師大會上,他慷慨激昂地說:一定要用熱血贖回內戰的罪愆!
“然而,接下來王銘章所經歷的,卻是一段殘酷的歲月。”從台兒庄大戰紀念館副館長韓淑芳的口中,記者了解到很多展廳中沒有的內容。她說,王銘章出發時,部隊穿的是單衣草鞋,裝備多是老掉牙的川造步槍,機槍很少,火炮就更是無從談起了。步行1000多公裡剛到陝西,士兵連棉衣和彈藥都沒來得及領就開赴前線,投入忻口會戰。
長途跋涉、地形不熟、裝備不濟,王銘章在戰場上的境遇可想而知。數次戰斗之后,川軍飢寒交迫,將士有槍無彈,於是王銘章下令部隊接收幾座軍火庫,以解燃眉之急。而這可讓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怒火中燒,他打電話給武漢軍委會,要求川軍走人。軍委會本想把川軍調到河北河南,但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也不要。蔣介石一氣之下聲稱要將王銘章他們趕回四川。
“就在這支部隊幾乎成為棄兒之時,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接受了他們。”韓淑芳說,1937年底,李宗仁正籌備在魯南與敵決戰,不料山東省主席韓復榘率軍不戰而逃,將濟南、泰安等地拱手讓給日軍。眼看敵人不斷逼近第五戰區司令部所在地徐州,正愁無兵可調的李宗仁果斷要下了川軍,並命王銘章率122師駐守滕縣,也就是今天的滕州。
王銘章率部隊進駐滕縣時,當地百姓掃雪三裡相迎。此時此刻,他心裡想的隻有一件事——奮勇殺敵!
“1938年3月14日,日軍對滕縣發起猛攻,王銘章接到的命令是堅守3天。”在台兒庄大戰紀念館一個陳列著鏽跡斑斑武器的展櫃前,講解員宋勝健告訴記者,當時守城部隊隻有5000多人,威力最大的武器也就是手榴彈,而進犯日軍的兵力卻有30000人之多,還包括70余門大炮,40多輛戰車,以及數十架飛機。
從14日開始,戰斗就進行得異常慘烈。日軍飛機輪番轟炸,隆隆炮聲不停。但川軍將士們無所畏懼,給日軍以重創。15日,日軍的炮火將城牆炸開一個缺口,我守軍與日軍展開肉搏,未讓日軍踏上城牆半步……川軍的強硬令日軍始料未及,但連日的血戰后,5000守城將士已所剩無幾。
17日,惱羞成怒的日軍對滕縣狂轟濫炸,縣城幾乎被夷為平地。征戰多年的王銘章意識到最后的時刻到了。下午3點他發出了此生最后一封電報:決以死拼,以報國家。隨即,他執槍沖向街頭,親自指揮部隊與攻入城內的日軍展開巷戰。戰斗中,王銘章不幸被日軍機關槍擊中,壯烈殉國。
“在之前的電影《血戰台兒庄》中,王銘章是自殺殉國。但這些年經過考証,王銘章是在戰斗中犧牲的,他血衣上的7個彈孔以及幸存老兵的描述都証明了這一點。為表彰王銘章的忠義,國民政府追授他為陸軍上將。”宋勝健說,得知師長王銘章犧牲,城內的300多名重傷員也以王銘章為榜樣,寧死不屈,紛紛拉響手榴彈自盡。
滕縣一役,何其慘烈,何其悲壯。在台兒庄大戰紀念館,記者看到了李宗仁對這場戰斗的感嘆:“如無滕縣之苦守,焉有台兒庄之大捷?”的確,根據史料記載,正是王銘章和5000川軍將士用血肉之軀,換來了第五戰區部署台兒庄大戰的時間,為殲滅萬余日軍、增強國民抗戰信心、改變國際社會對中國抗戰前途看法的台兒庄大捷奠定了堅實基礎。
回望英雄塑像,心潮澎湃難抑。這段烽火歲月所體現的,不僅僅是王銘章的一腔熱血,更是抗戰歲月中無數中國軍人視死如歸、前仆后繼的英雄本色!
(記者 羅 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