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增義
周元:血戰到底,浩氣長存
英雄之舉,常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從蚌埠南站下高鐵換乘汽車,西行90公裡就是蒙城。一路地勢平坦、視野開闊。有軍事常識的人不難看出:此地易攻難守。
然而,77年前,明知無險可守、明知敵強我弱,抗日名將周元卻率部在此與日寇血戰3天,寫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7月18日下午,蒙城郊外剛剛落成的蒙城英烈紀念館。經過連日雨水的洗禮,這裡的空氣格外清新。館外,周元將軍的墓碑高大醒目﹔館內,這位英雄的事跡動人心魄——
周元,字凱之,1894年生於廣西明江,15歲參加南方國民革命軍,1934年進入黃埔軍校南寧分校高級班學習,畢業后任第21集團軍48軍173師副師長,授少將軍銜,淞滬會戰后晉升中將。
台兒庄大戰后,日寇調集重兵向徐州合圍,妄圖一舉消滅我第五戰區主力。為了避免在不利條件下與敵決戰,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決定放棄徐州,實施戰略轉移,並命周元率173師1033團進駐蒙城,阻擊進犯之敵。
“當時,周元是帶傷上陣。淞滬會戰中,他指揮戰斗時左臂中彈骨折,之后多處轉戰,一直沒有完全康復。”紀念館講解員鄧鸝的解說,以及一塊塊圖文並茂的展板,讓當年的戰斗場景逐漸清晰——
1938年5月6日,周元率指揮所人員抵達蒙城。7日黎明,1033團2000余名官兵陸續趕到。當天下午,日軍先頭部隊3000余人向蒙城發起進攻。擁有優勢兵力和飛機大炮,日軍根本沒把中國軍隊放在眼裡。可1033團的將士們憑借緊急構筑的工事、靈活多變的戰法,打退了一波又一波日軍。
8日拂曉,日軍全無前一天的張狂,小心翼翼地發起了進攻。但我方守軍頑強抵抗,一上午日軍沒有攻下一塊陣地。然而,隨著午后日寇2000援軍和坦克的到來,形勢急轉直下。戰至黃昏,駐守城外東西南三面的1033團二營三營傷亡慘重,所有軍官都戰死在陣地上。入夜,兩個營僅存的約300名士兵退入城內,守備東西南三面城牆。
“經過兩天的激戰,我守軍僅剩400多人,且無堅固工事依托,而敵方卻有飛機大炮助陣、坦克掩護。情急之下,周元發電指揮部,請求支援、補充彈藥。但上級的回電是:務必固守,與城共存亡。”陪同參觀的蒙城縣委宣傳部原副部長蔡洪光正在寫一部《周元傳》,他指著一張日軍攻城的老照片,向記者講述了周元最后的戰斗——
讀罷上級電報,周元將1033團團長凌雲上、參謀梁家駒找來,語氣沉重地說:“抗日戰爭,是我們國家民族生死存亡之戰,現在蒙城已經不能守,總司令要我們與蒙城共存亡,隻要我死在城內就可以交代,你們不應都陪著我一起殉難,你們將來報國的機會還多,我命令你們立即率領北門外的一營突圍。”
兩位軍官和周元情同手足,怎麼肯走?就在彼此沉默之時,日軍攻入城內。周元拔出手槍,再次命令二人突圍,隨后走上街道在將士前振臂高呼:“中國的土地豈容日寇踐踏,非打走他們不可!人在城在,誓與蒙城共存亡!”全體士兵齊聲響應,隻要還能動的,都端起刺刀和日寇拼殺起來。激戰中,周元身中數彈,壯烈殉國。
雖然蒙城最終陷落,但周元和1033團的將士們擊斃千余日軍,為主力部隊順利轉移贏得了寶貴的3天時間。
“作為中國軍人,周元用生命履行了保家衛國的神聖職責﹔作為中華兒女,我們也必須要盡尊重英雄、銘記英烈的義務。”正如蔡洪光所言,77年前,蒙城人民冒著危險將守城將士的遺骨集中安葬,77年來,每逢清明節都會有人前往墓地祭拜。
今天,蒙城縣最中心的一條雙向6車道主干道,被命名為周元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周元烈士的事跡,蒙城縣城中心的萬佛塔公園內樹立了一塊《周元將軍暨守蒙將士抗日殉國紀念碑》,黑色的花崗岩碑面上鐫刻著當年英雄們的壯舉。紀念碑周圍的8個大字金光燦燦——血戰到底,浩氣長存!而這,正是對周元和1033團將士們英雄壯舉的最生動詮釋。
(記者 羅 錚 通訊員 張守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