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奕
豫中會戰,李家鈺陣亡
李家鈺
抗戰前夕,李家鈺為川軍第47軍中將軍長。“七七”事變后,他率部出征,在山西作戰2年多,屢立戰功,“擊斃、擊傷日偽軍近萬人”。1939年冬晉升為第36集團軍總司令。
1944年春,日軍為了打通“大陸交通線”,以援救其侵入南祥的孤軍,發動了豫湘桂戰役。4月17日,日軍在中牟縣渡過黃河,開始了豫中會戰。之前,日軍的作戰計劃已被我方偵知。但第1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卻未作出對付敵人進攻的有效部署。日軍進攻伊始,蔣鼎文即率先棄守洛陽而逃跑。原集結於洛陽附近准備會戰的6個集團軍也紛紛向西潰退。李家鈺部奉命在新安、澠池之南掩護友軍轉移。這時36集團軍的實力已大為削弱,李家鈺實際指揮的隻有47軍的4個步兵團。面對佔據優勢的日軍,他仍積極准備應戰,曾手書“男兒欲報國恩重,死到沙場是善終”的誓詞,以表為國效命的決心。潰退途中,李家鈺又“置個人生死於不顧”,毅然主動承擔潰退各部的“殿后”任務,讓諸友軍選擇路線先行。李家鈺在全軍師、團長會議上說:“我們南渡以來,吃了河南老百姓4年的飯,現在不能見了日本人就跑。否則,怎麼對得起老百姓!日本人有什麼可怕的,他們來了,我們就同他們打。別的部隊怕跑在后面挨打,我不怕,我願殿后。”
5月21日,李家鈺部在陝縣東南地區與日軍主力相遇。他為掩護友軍,不惜冒敵凶鋒,親率總部官員及特務連官兵,與敵反復沖殺,斃敵甚眾。不幸的是,當其轉至秦家坡時,中敵埋伏,在激烈沖殺中,中彈殉國。當其尸首被搶回時,“滿身都是槍眼”,可見其犧牲之壯烈。
李家鈺以一個集團軍總司令在前線力戰犧牲,各方悲悼。國民政府追贈李家鈺為陸軍上將,《新華日報》多次報道有關消息,並以《悼李家鈺將軍》為題發表短文,對會戰中的英勇戰士和殺敵殉國的李將軍表示崇敬和哀悼。1984年5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准,追認李家鈺為革命烈士。
男兒鐵血,百萬將士誓死衛國
“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這是抗戰時期百萬出川抗敵將士的志願和座右銘。在出川抗戰的艱難歷程中,川軍將士表現出感人至深的愛國情懷,以喋血疆場、義無反顧的犧牲精神與日本侵略者展開浴血奮戰,戰功卓著,屢受嘉獎。
從北道出川的第22集團軍官兵,由於認識到“今天的抗戰,是中國幾千年來歷史上所無的。如果戰勝,則是國家之福﹔如果戰而不勝,將……國亡家破,子子孫孫,都要作人家的奴隸牛馬”。他們抗日熱情極高,“由成都至寶雞是1800多裡路,跋山涉水,要走1個多月。沿途除了少數患病士兵,過后趕到外,……沒有逃亡的”。到達山西前線時,北國已是冰天雪地,川軍士兵仍然是單衣短褲,赤足草履,糧食又接濟不上。加以敵情不明,地形不熟,每人隻背了1杆步槍和2個手榴彈,要在敵人的飛機大炮下浴血苦戰,困難之多,不難想象。但官兵們毫不畏懼,“一談到打日本鬼子,都是精神百倍,信心十足”。
第20軍楊森部也決心“為挽艱危征萬裡,不教倭寇事披猖”。部隊出發前,所有軍官都留下遺囑,表達誓不生還的決心。有的士兵說:“這次打仗是為了子子孫孫的生存。”有的說:“我們幾千裡路從家鄉跑出來……無非是要盡國民的責任,不使敵人長驅直入。”也有的說:“為了抗日,殺日本鬼子,我們吃些苦也(是)願意的。如果是內戰,哼,對不起,老子早就不干了。”第20軍從貴州出發,步行奔赴前線時,“每天幾乎要翻山越嶺地走100裡以上的山路,晚上又要自己打草鞋。一天又隻吃到一頓干飯和一頓稀飯,有時隻吃到一頓飯”。官兵雖感疲乏,但由於殺敵心切,故能日夜兼程,迅速前進。由貴陽到長沙,向例需經59天路程,但這次“竟於24天中全部到達”。該部原擬轉武漢后稍事休息,但因前線軍情緊急,剛到武漢即踏上了馳援淞滬的征途,加入了南翔這個“敵人錐形攻擊的頂點”的血戰。“他們在陳家行死守1周左右,全軍死傷十之七八,下級軍官犧牲殆盡,”但官兵依然前仆后繼。如804團團長向文彬率部苦戰,力撐危局,化險為夷,完成了任務。向文彬在一天中的3小時內,“由中校升上校,由上校晉升少將”。這是川軍勇於臨危受命、誓死衛國的突出代表。
第23集團軍中也出現了許多誓死衛國的生動事例。1941年3月18日,該集團軍的陳鳴謙部奉命布雷時,搜索排士兵龐德賢與日軍巡邏隊相遇,他讓同伴回部隊報信,自己卻被抓住。日軍要把他帶走,他誓死不從,且“罵了鬼子一番”。殘暴的日軍竟挖掉了他的眼睛,割去了他的鼻子和舌頭,英勇就義。
第36集團軍李家鈺部1944年擔任殿后任務,掩護友軍撤退時,李家鈺派104師搶佔雲夢山高地。他在戰前動員中說:“我們47軍出川抗戰是自己請纓殺敵的。現在大敵當前,正是我們保衛國家的時候!正是我們大顯身手的時候!我們應當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當敵人搶先佔領雲夢山高地后,李命吳團仰攻,奪取高地,並親到前線督戰。”上午發動進攻時,“敵彈如暴雨點似地落在仰攻行列中”,“及至沖到日軍第一線陣地開展肉搏時,一營人隻剩下100多人了”。下午猛沖山頂,日軍的炮彈在我官兵叢中“不斷開花,血肉橫飛”。吳團仍強攻不息,一直堅持到入暮時分,“為1戰區的后撤友軍贏得了寶貴的一天時間”,使其“所有部隊安全撤離絕境”,但吳團卻傷亡了近千人。即使如此,官兵的抗日意志仍不稍減。當軍部派員攜款安撫受傷官兵時,一個斷了一條腿的連長還拄著樹棍走到軍長跟前哭著說:“軍長,我不要錢,我要打日本人。我不離開你,不離開用血換來的陣地。不要看我腿打斷了,我還可以打仗,死也都要死在戰場上。”
據不完全統計,8年抗戰中,川軍“所擔任之前線,約佔全國十分之二”,死於戰場者多達263991人,負傷356267人,失蹤26025人,總計達646283人。這當中,既有四川省政府主席、川康綏靖公署主任劉湘﹔也有被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中將的第21軍145師師長饒國華、第41軍代理軍長王銘章、第36集團軍總司令李家鈺、第44軍150師師長許國璋﹔還有校尉級軍官王潤波、李成烈等30余人,而更多的則是那些生前默默無聞,死后甚至連地址、姓名都不清楚的下級士兵。正是由於出川將士“大家都滿腹殺敵報國的熱血”,個個胸懷“不把日寇驅出國境,誓不生還”的決心,所以才能夠使川軍“臨戰之勇,奮斗之烈,較國內任何部分軍隊亦無愧色”。
(作者單位:中共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