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奕
抗日戰爭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在這場決定國家生死存亡的大決戰中,出川抗戰的川軍子弟英勇殺敵,喋血沙場,以血肉之軀壘起一道道鋼鐵長城,為實現民族獨立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在中國大后方極端困難的情況下,重慶人民盡其所能,從人力、物力、財力和其他方面,都給予了最大的支持,艱難支撐了8年抗戰直到勝利。作為戰時首都,重慶還付出了最為重大的犧牲和代價——是遭受日本野蠻轟炸規模最大、次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損失最為慘重的中國城市。但重慶始終屹立,重慶人民的意志與決心沒有被日軍的轟炸所摧毀,其不畏強暴、不懼艱險、頑強抵抗、堅持生產的愛國主義精神,贏得了全中國人民的支持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線的敬佩。
出川部隊沿途受到民眾歡送
“九一八”事變以后,中日民族矛盾急劇上升,全國抗日潮流洶涌澎湃,抗日救亡的吶喊聲,震撼巴山蜀水。日軍侵略華北的事件發生后,在日軍加緊侵略,中日矛盾空前激化及川軍與蔣介石的矛盾日趨尖銳的形勢下,川軍中抗日情緒也日趨激烈,以劉湘、鄧錫侯、劉文輝為代表的四川地方實力派接受中共“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表達了團結抗日的願望。“七七”事變的發生,進一步激發了川軍的愛國熱忱,正在重慶參加整軍會議的川軍愛國將領極其憤怒,紛紛致電上書,請纓殺敵。川康綏靖公署主任、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湘迅速作出投入抗日疆場,挽救民族危亡的決策,並於1937年7月10日和13日兩電當局,表達其“願率川軍供驅遣抗敵”“共赴國難”的決心。7月25日,劉湘命令綏署直轄各軍師長於3日內馳返原防,“遵令整軍”。8月,川康整軍勝利完成,為川軍出川抗戰奠定了基礎。
1937年9月1日,首批出川抗日的川軍先頭部隊分2路出征。之后的8年抗戰中,先后出川投入抗日前線的川軍編組為6個集團軍另2個軍,1個獨立旅。他們轉戰晉東、魯南、皖南以及河南、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省區,馳騁於南北戰場,幾乎參加了所有的對日大會戰,其戰績輝煌。
第43軍、第20軍血戰淞滬
全面抗戰中,川軍出川第一戰為第43軍26師和第20軍在淞滬戰場的血戰。
26師屬川軍43軍郭汝棟部,淞滬會戰爆發后,奉命開赴上海抗日前線,與楊森的20軍等協同作戰。當時,該師的武器裝備極差,一個連僅有士兵八九十人,“隻有1挺輕機槍和五六十支步槍。有的槍使用過久,來復線都沒有了,還有少數步槍機柄用麻繩系著以防失落,武器之窳劣,可以想見”。雖然如此,官兵的抗敵激情並不稍減。在日軍的飛機大炮狂轟濫炸和猛烈射擊下,盡管工事被摧毀殆盡,傷亡慘重,仍抱誓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堅守陣地。白天與敵苦戰,阻敵進攻,晚上又不顧疲勞搶修被破壞的掩體,准備來日迎戰,前仆后繼,毫無懼色。軍士“劉芳負傷不下火線,第2次重傷時還在說:‘為抗日犧牲,死而無憾!’他一直堅持到停止呼吸”﹔155團中校營長、代理團長強兆馥左腿被敵彈打穿,頸部亦中流彈后,仍繼續和官兵一道堅持戰斗。該師官兵就是這樣英勇頑強地在戰場上鏖戰了7個晝夜,多次擊退日軍的進攻,被譽為參加淞滬會戰的70多個師中成績最好的5個師之一。但該師所付出的代價也極為慘重,全師“4個團長,2個陣亡……14個營長,傷亡13個……全師4000多人,僅剩下600多人”。其犧牲之慘重,於此可見。
20軍在淞滬抗日前線立下戰功。該軍的任務是接防蘊藻浜、橋亭宅、頓悟寺、陳家行一線陣地。當時日軍第9師團和近衛師團以及其他特種部隊共數萬之眾,以這一線為重點進行猛烈攻擊。20軍在此與日軍激戰7個晝夜,盡管戰斗非常艱苦,但官兵們悍不畏死,殺敵熱情高昂,多次擊退其進攻,斃傷大量日軍,繳獲不少槍枝彈藥,以“傷亡團、營長20多名,連排長200多名,士兵7000余人”的慘重代價,在粉碎日本侵略者迅速攻佔上海的狂妄計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受到蔣介石的嘉獎。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