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規律、接地氣,提高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在思想文化領域扶正祛邪,是思想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與增強陣地意識、有理有利有節開展輿論斗爭,是這一使命的生動體現。要履行好這一職責,就要提高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質量和水平,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合規律、接地氣。
(一)傳承和弘揚優秀文化傳統,接傳統文化的地氣。
中國人民的理想和奮斗,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和精神世界,始終深深植根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之中。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合規律、接地氣,很重要一點就是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准確把握滋養中國人的文化土壤。習近平多次闡釋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歸納起來至少有以下五個方面:
其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獨特標識和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為什麼中華民族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和不斷發展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中華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習近平把傳統文化比作我們民族的“根”和“魂”,並多次強調,丟了這個“根”和“魂”,就沒有根基了。
其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基石。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對中華民族 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中華民族是具有非凡創造力的民族,創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我們能夠繼續拓展和走好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其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文化標識模糊了,我們自己的價值體系就堅持不住了。習近平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人民日報》2014年 5月 5日。) 其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深厚源泉和重要途徑。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是中華文化的生命稟賦和生存耐性。中華民族早就懂得“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力量。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國諸子百家學說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義。其五,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在紀念孔子誕辰 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習近平列舉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 15個中國傳統文化中蘊藏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強調隻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當然,也必須看到,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也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因此,必然存在著需要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社會治理等相協調適應的問題。為此,習近平提出了“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時代課題,強調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參見《人民日報》2014年 1月 1日。),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參見《人民日報》2014年 2月 26日。)﹔要加強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參見《人民日報》2014年 2月 18日。)
(二)順應時代潮流,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接時代發展的地氣。
當前,國內外環境都在發生極為廣泛而深刻的變化。這就更加需要我們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積極推進宣傳思想工作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基層工作創新。對此,習近平有不少具體論述。比如:
針對我國經濟市場化、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市場預期、市場信心等對經濟運行的影響越來越大,輿論引導越來越重要的形勢,強調牢牢掌握輿論引導主導權,一定要把握好時、度、效,注意研究和深入理解市場預期,學會用市場經濟所接受的方式進行輿論引導。
順應互聯網已經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場這一實際情況,強調要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習近平指出:“我國網民有近六億人,手機網民有四億六千多萬人,其中微博用戶達到三億多人。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基本不看主流媒體,大部分信息都從網上獲取。必須正視這個事實,加大力量投入,盡快掌握這個輿論戰場上的主動權,不能被邊緣化了”。(《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第 83頁。)
(三)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接人民需求的地氣。
文化建設要有扎實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根本上說來,就是要解決“為了誰”的問題。不解決文化為了人民這個基本問題,文化建設就會失去深厚的源泉和動力,就會從根本上失去代表性,就會不接地氣,成為空中樓閣。
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就要把服務群眾同教育引導群眾結合起來,把滿足需求同提高素養結合起來,多宣傳報道人民群眾的偉大奮斗和火熱生活,多宣傳報道人民群眾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滿足人民精神需求。
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就要認真研究不同群眾的思想文化需求。人民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要弄清楚不同群眾需求的共性是哪些、個性是哪些,以便有的放矢開展工作。要處理好點、線、面的關系,既加強面的廣泛覆蓋、線的分類指導,又注意把工作做到每個點上,“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就要以人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做好宣傳思想工作。“宣傳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兒重點就應該在哪兒。”(《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第 83頁。)
(四)促進文化的改革與創新,接文化發展規律的地氣。
文化發展同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一樣,有其獨特的規律。如果違反了文化發展規律,不僅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期待,還會造成嚴重的后果。順應文化發展規律,很重要的一點就要堅持文化的改革與創新。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改革創新是根本動力。改革開放以來,正是因為文化體制的改革與完善,使得我國文化領域整體面貌和發展格局煥然一新,初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但是,文化體制改革也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在這些新情況新問題下,該如何穩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呢?
習近平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為中心環節,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一定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無論改什麼、怎麼改,導向不能改,陣地不能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圍繞著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這個文化建設的重要環節,提出要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文化開放水平的具體改革舉措。
這些論述和要求既凸顯了新形勢下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意義、指明了下一步改革的重點工作,又明確了改革必須堅持的正確方法與基本原則。落實這些思想觀點、方法舉
措必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 |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