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振奮起全民族的“精氣神”

十八大以來中央關於思想文化建設的新思想

2015年08月10日15:0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圍繞加強文化建設、振奮起全民族的“精氣神”,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概括起來講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加強正面宣傳,弘揚主旋律,緊緊扭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主題,激活和傳遞正能量﹔增強陣地意識,有理有利有節開展輿論斗爭,幫助干部群眾劃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認識﹔合規律、接地氣,提高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質量和水平,增強思想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國際話語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

[關鍵詞 ]十八大﹔習近平﹔思想文化建設﹔精氣神

黨的十八大開啟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團結奮斗的新征程。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習近平指出,要在“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不斷取得新勝利,就必須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振奮起全民族的‘精氣神’”。(《人民日報》2013年 6月 1日。)

一、緊緊扭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主題,激活和傳遞正能量

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職責,就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現階段的“中心”,就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大局”,就國內而言,就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習近平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緊緊扭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主題,堅持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激發全社會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這就把思想文化建設與中國夢緊緊聯系起來,為文化建設找到了更高的支點,賦予了文化建設新的使命,為現階段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夯實中國夢的價值支撐。

習近平指出,核心價值觀是推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發展進步的最深沉的力量,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穩定器,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自信的重要支撐。從弘揚中國精神、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核心價值觀具有基礎性、決定性作用。

首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夢最深厚的價值基礎。習近平指出,中國夢是一種形象的表達,是一種為群眾易於接受的表述,意味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價值體認和價值追求。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准。近現代以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惜流血犧牲,靠的就是理想信念,也就是對於中國夢所體現的價值追求的深刻認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寄托著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上下求索、歷經千辛萬苦確立的理想和

信念”(《人民日報》2014年 5月 5日。),“反映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認同的價值觀‘最大公約數’”(《人民日報》2014年 5月 5日。)。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了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准則,標明了中國夢應有的價值維度,“體現了古聖先賢的思想,體現了仁人志士的夙願,體現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著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日報》2014年 5月 31日。)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契合了我們民族、國家的歷史文化,結合了我們正在進行的奮斗,適應了我們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從一定意義上說,我們現在為之不懈奮斗的中國夢,實際上也就是要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培育一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和諧社會,培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合格公民。

其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國夢提供了持久的動力源泉。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有廣泛的價值共識和共同的價值追求。習近平指出,一個民族的文明進步,一個國家的發展壯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來推動,核心價值觀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依歸,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參見《人民日報》2014年 5月 5日。)

當前,我國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要把 13億中國人的力量凝聚起來,同心同德地為中國夢的實現而接續奮斗,必須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習近平強調,要加快構建充分反映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征、具有強大感召力的價值體系,努力搶佔價值體系的制高點,掌握價值觀念領域的主動權、主導權、話語權,以此整合社會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參見《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4年版,第 88頁。)

核心價值觀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習近平指出,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於社會生活方方面面。要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二)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為中國夢凝聚起堅實的道德基礎。

在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中,道德價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個民族、一個人能不能保持自己的精神獨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道德價值。習近平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人民日報》2013年 5月 5日。)“如果我們的人民不能堅持在我國大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道德價值,而不加區分、盲目地成為西方道德價值的應聲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會不會失去自己的精神獨立性的問題了。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獨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獨立性就會被釜底抽薪。”(《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第 88頁。)

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堅持社會主義道德觀,“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隻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人民日報》2013年 11月 29日。)﹔“要深入開展學習宣傳道德模范活動,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激勵人民群眾崇德向善、見賢思齊,鼓勵全社會積善成德、明德惟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撐”(《人民日報》2013年 9月 27日。)﹔“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人民日報》2015年 2月 18日。)

(三)努力創作更多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用富有時代氣息的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人民日報》2015年 1月 25日。)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無論是弘揚中國精神、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優秀的文藝作品都是重要的載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生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同時,也不能否認,在文藝創作方面,也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針對當前我國文藝工作中的一些不良傾向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於精神快樂”,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藝工作者要靜下心來,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美善戰勝丑惡﹔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創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麼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麼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參見《人民日報》2014年 10月 16日。)這些論述把文藝創作與中國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結合起來,進一步明確了當前文藝工作的歷史使命。

回顧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每到緊要關頭,精神的力量都是我們戰勝困難、推動事業不斷前進的重要因素。當前,中華民族的復興正處在一個爬坡過坎的關鍵時刻,習近平把中國精神比作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強調必須用它“振奮起全民族的‘精氣神’”(《人民日報》2013年 6月 1日。),“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永遠朝氣蓬勃邁向未來”(《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4年版,第 235頁。)。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朱書緣)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