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向黨,丟失的是黨員身份,不變的是黨員樣子
1946年6月26日,全面內戰爆發。一時間,各地的黨組織遭到血腥破壞,很多共產黨人被抓被殺。
當時,張道干所在黨小組負責人韓忠泰被捕。為了保護同志,被捕前,韓忠泰將記錄有黨員花名冊的筆記本和相關証明材料燒毀。
“那時候我已經加入新四軍,跟著部隊轉戰外地了。”張道干說,根本沒想到黨員身份會丟失。
記者採訪得知,韓忠泰現已去世。1950年,張道干退伍回鄉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找韓忠泰,但韓忠泰無奈地說:“我連我自己是黨員都証明不了,咋証明你的?”
87歲的老人吳佃美,是張道干解放戰爭時一個連隊的戰友,他現在還能清楚地記得當年指導員讓張道干入黨的情景。據他回憶,張道干在連隊時,作戰勇敢,威望很高,當上了班長。連隊指導員叫於文翠,1946年的時候曾幾次找張道干談話,讓他入黨。但張道干就是不同意。
“就是‘杠頭’(當地方言:執拗、固執)嘛,他認為自己是個老黨員,又沒有犯錯誤被開除,沒有道理二次入黨。但他又沒有証據能証明自己是黨員。”吳佃美老人說起這段歷史,也挺為張道干可惜。
盡管黨員身份成了“懸案”,可這並沒有影響張道干工作的積極性。他為人正直,被指派為伙食委員,專門監督伙食情況。吳佃美還記得,有一次部隊經過司務長家鄉,司務長拿了一點糧食回家,結果被張道干追上去要了回來。他的理由很簡單:“共產黨員咋能侵佔黨的財產哩。”
而跟老人在一起生活了近50年的侄子張紹寶,直到今年才知道,原來窮了一輩子的大伯還保存著一份黨交給他的財產——3塊銀元。追溯起來,這3塊銀元他已經保存了73年。
1942年冬天,馬振藻將3塊銀元交給張道干,一是為了補償在張家吃飯的開支,二是用於敵后工作活動經費。
“這是馬振藻代表黨交給我的,但他調走了,我的黨員身份也丟了,我也不知道該把銀元交給誰。”老人無奈之下,隻好把銀元埋在床底下,“等找著馬振藻了,我就還給他。”
今年7月,老人終於找到了馬振藻的妻子楊美田。張家人在老人屋裡刨了大半天,才找出那3塊被層層油紙包裹的銀元。
記者也看到了那3塊銀元的“藏身地”——老人平時睡的破舊木床下的泥土地。老人生活在東偏房裡,地面就是平整過的泥土地,牆體裸露著紅磚,房頂上遮了幾塊塑料布。家人幾次要老人住到條件好點的北屋去,老人都說:“有口吃的,有地方住,就很好了。”
據張紹寶介紹,因為退伍証丟失,老人直到去年11月才被認定老兵身份,“以前啥補貼都沒有他的,受了一輩子窮。”張道干的父母、弟弟均早逝,家裡曾一貧如洗。但不管多困難,他從來沒有提過他有3塊銀元。
張紹寶說:“找到銀元后,大伯對我們說,這都是黨的錢。我大伯就這麼公私分明。”
正因為公私分明,張道干退伍回鄉后,被生產隊委任為大隊糧食保管員。這一干就是30多年。
71歲的同村老人陸義強說起張道干,第一句話就是“真佩服他”。陸大爺眼中的張道干,性子耿直,從不佔集體便宜,也不徇私,誰都不能從他那多要出一粒糧食,大家都信他。困難時期,個別生產隊干部在分糧食的時候,想多佔一點,但張道干死活不同意。著急了他就吼:“該分多少就分多少,看糧食是大家給我的權力,你就是撤了我,我也不能多給你一點!”
“這點真像共產黨員,共產黨員不就應該大公無私嘛!” 陸大爺對記者說。
張道干跟村裡老人聊天,總把“沒有共產黨就沒有好日子”挂在嘴邊,這幾年他還催著侄孫張帥入黨、入伍。張帥曾問過老人:“你又沒有黨員身份,為啥還替黨說話?”
老人渾濁的眼睛立馬瞪了起來:“沒有黨員身份,我也是個黨員!”
![]() | ![]() |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