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張潔清:玉潔冰清最崇“真”

余 瑋(北京)

2015年10月26日16:1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史縱覽》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2015年6月2日上午,北京八寶山大禮堂。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委員長彭真的夫人張潔清遺體告別儀式在這裡舉行。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送了花圈。有關單位、首都各界和眾多革命后代來到告別活動現場,送別張潔清最后一程,並深切慰問張潔清的家人和親屬。

張潔清,1912年出生於河北霸縣,1934年畢業於北平女子師范學院英文系,1936年入黨。1939年和彭真結婚。解放后,曾任彭真秘書、彭真辦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副秘書長、顧問。彭真去世后,張潔清的家裡一直保持著丈夫生前時的樣子,在張潔清看來,丈夫仿佛依然在自己身邊:家裡到處可見張潔清和彭真大大小小的合影照片,她床頭的挂歷一直停在彭真去世的那一天,跟隨彭真多年的老式雙鈴馬蹄表的指針也永遠定在了1997年4月26日23時40分那個悲痛的時刻……如今,張潔清也走了,她到另一個世界與彭真相約相伴去了……

眼中丈夫那求真務實的一面

自從彭真逝世后,張潔清每天早晨起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擦拭身邊那印有丈夫畫像的瓷盤。默默地與丈夫互相凝視,便是他們穿越時空的心靈交流。

在老人的精心保管下,彭真生前的臥室依然保持原樣,房間裡的陳設十分簡單而普通,他生前坐過的輪椅,仍舊擺放在窗前﹔鋪著綠色絨布的方桌上,仍舊堆放著他生前閱讀的書籍和批閱的文件……從房間的布置可以看出,彭真生前在生活上極其儉朴,幾十年來一直保持著戰爭年代形成的艱苦工作的作風,而他在工作上的勤奮更是有口皆碑,沒有星期天,沒有節假日。“文化大革命”前,身為中央書記處書記的彭真,經常在中南海的燈光下伏案工作到天明。那時,張潔清難免為丈夫的身體擔憂,可彭真曾幾次半開玩笑地說過:“我這個人命苦,一輩子腦子閑不下來”,“解放前與敵人斗爭,不動腦筋,想不周到,就出問題﹔解放以后,又為黨中央當‘秘書’,給毛主席當‘秘書’,什麼事情都要考慮得早一些、周到一點”。

作為彭真的人生伴侶,張潔清深知注重實踐是他一生都在堅持的工作作風。她也知道,丈夫有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就是什麼事情都是自己動手,“什麼講話稿啦,報告稿啦,文電草稿啦,他都是自己親自寫,可以說是事必躬親。他說:念人家寫的稿子算誰的意見啊?”

1984年6月,黨的63歲生日即將到來前,張潔清和彭真商議要如何迎接這個重要的日子。時年82歲的彭真向相濡以沫、患難與共幾十年的老伴提出,“到天津去,和我當年一些同生死、共患難的老工人、老戰友們促膝談心,聽聽他們對國內外一些問題的看法,征求一下他們對黨和國家一些工作的意見、建議和要求,如果能聽到他們對我們的工作提出一些批評意見那就更好”。天津也是張潔清解放前工作戰斗過的地方,她堅決支持丈夫的想法。就這樣,彭真在天津走訪老同志、探望工人群眾、視察企業,在實踐調研中迎接黨的生日。

彭真一生進過兩次監獄,在國民黨的監獄坐了6年半,“文化大革命”中又坐了9年的監獄。張潔清說,如果平均算一下,彭真95年的人生,每周差不多有一天是在監獄度過的。“文化大革命”期間,彭真是第一批被打倒的,也是最后一批回到北京的。據不完全統計,關於他的批斗會開了200多場,居於百官之首。

面對冤屈,彭真始終堅信真理一定會勝利,在獄中他一直堅定地為出獄做著准備。張潔清后來從彭真那得知,為了不喪失說話的能力,他在監獄裡每天不是大聲念英文毛主席語錄,就是大聲唱京戲﹔為了保持體力,他就在幾平方米的小屋裡來回踱步。更可貴的是,獄中的彭真靜心研讀馬列書籍、毛主席著作,並對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尤其是如何防止“文化大革命”的悲劇重演,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縝密的思考。

在獄中,沒有筆,彭真就把牙粉紙袋或畫報撕成整齊的細細的小條,用悄悄留下的米飯嚼爛當糨糊,把小條粘在書中作重點標記。后來,當張潔清看到那30多本粘著紙條、凝聚了丈夫無數心血的書時,心中真是百感交集。

1979年2月,彭真獲得平反,擔任了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主任,7月又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他拼命地工作,想要搶回在“文化大革命”中丟失的寶貴時間!彭真認為,“文化大革命”的發生,主要是因為沒有法制,要防止“文化大革命”的再度發生,就要制定法律。

在他剛剛恢復工作的那3個月,人民大會堂的燈光徹夜不眠,就在那段時間裡,彭真主持制定了我國第一部《刑法》《刑事訴訟法》等7部重要法律,1980年又直接主持了《憲法》的修改工作……張潔清知道,這些成果都是彭真在漫長的9年監獄中“仔細研究過的”。她一直難以忘記丈夫說過的一句話:“中國一定要走上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道路!法律首先要保護人民!”

“小革命”的布爾什維克之路

新中國成立以后,彭真出任北京市市長,張潔清先在北京市委負責機要工作。后來,考慮到北京剛解放,一切秩序還未正常,好多情況還很復雜,張潔清選擇做了彭真的專職政治秘書,后任彭真辦公室副主任。1964年,張潔清被選為全國人大代表,但隻任了一屆,她就退出了中國公開的政治生活,默默地生活在彭真身后。為了全力支持自己,妻子隻能選擇湮沒自己的才華,令彭真一直都感到惋惜。他曾對子女說,你們的媽媽是個有能力的人,是我耽誤了她。

1912年,張潔清出生在河北霸縣的一個官僚地主家庭,在10個兄弟姐妹裡她排行老二。本來,作為地主家的小姐與革命是無緣的。但在五四運動風起雲涌、新舊思想激烈碰撞的年代,張家不僅出了極力反對新思想的二叔張璧,也出了中共早期黨員、全身投入革命的姑姑張秀岩。張秀岩是李大釗的學生,在大革命時就參加共產黨,投身革命。后來,張潔清兄妹都受姑姑的影響參加了革命。

少年時期,張潔清從姑姑那兒得到最初的革命啟蒙。那時,每到晚上,張潔清便和弟弟妹妹們圍坐在家裡的洋鐵爐旁邊聽姑姑講故事。在姑姑的講述中,張潔清了解到共產主義社會是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平等的社會。在姑姑的指揮下,孩子們把窗戶關得嚴嚴實實的,然后跟著姑姑學唱國際歌。

在上中學后,張潔清便在姑姑指導下,開始參加傳遞情報文件、和秘密黨員聯絡等工作。深夜,張潔清還和兄弟姐妹們悄悄地將一些革命標語貼到大街小巷。有時候,張潔清坐火車來往於京津傳遞情報。為了保証情報的安全,機靈的她會想些辦法來應對搜查,如把一些華麗的衣物放在箱子上層,轉移搜查者的注意力。

18歲那年,張潔清考取了北平女子師范學院英文系。在那裡,她參加了“左聯”影響下的一個劇社——新興劇社,劇社的導演是當時還在國立劇專上學的學生崔嵬。劇社每次排出新劇目,都要到清華、燕京等學校去演出。另外,他們還在學校成立了青年讀書會,把一些進步青年組織起來,閱讀和宣傳進步書籍和刊物,並進行學習討論。張潔清在這些活動中進一步得到了鍛煉,並逐步成長了起來。

1933年5月的一天,張潔清和幾個同學在女師大的一間宿舍裡秘密召開會議,研究如何利用演出來宣傳抗日救國。突然,傳來一陣刺耳的警笛聲。隨后,全副武裝的國民黨憲兵將學生宿舍包圍,張潔清和正在開會的同學全部被捕,並被關進國民黨憲兵司令部的監獄。與張潔清關在一起的,還有帥孟奇、何寶珍、夏子胥等女共產黨員。在那些有著豐富斗爭經驗的革命大姐那裡,張潔清學到不少對敵斗爭的辦法。后來,張潔清通過好友的父親——當時北平大學醫學院院長的關系才得以出獄。

此前,在北平益文學校教書的姑姑張秀岩因宣傳革命受到通緝,已經離開北平到天津,擔任天津婦委書記,姑父李鐵夫也是天津黨組織的領導人。因此,出獄的張潔清,先到天津避風一段時間后,才又回到學校讀書。1934年大學畢業后,張潔清到了天津,住在姑姑張秀岩家,與姑姑一樣,用教書做掩護,從事革命工作。

這一時期,張潔清經常來往於天津和北平之間,為黨傳送情報及宣傳品。同時,她還參加了北平和天津等地婦救會的領導工作,並負責聯系學生中的黨員和“民先”隊員,還經常到工廠做女工的宣傳工作,給女工夜校講課。此外,她還通過社會關系,邀請進步的話劇團在中國大戲院演話劇,進行募捐以支援抗日﹔積極參與做上層統一戰線工作。

在創造新世界的戰斗中,勇敢而機智的張潔清迅速成長為一位堅定的共產主義者。1936年經姚依林介紹,張潔清入了黨,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給了黨的事業。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朱書緣)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