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平
張治中,原名本堯,字文白,安徽省巢縣人,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黃埔系骨干將領,受到蔣介石的認可和重用,堅決主張抗日。在1932年和1937年的兩次淞滬抗戰中,張治中主動請纓,率兵開赴淞滬戰場,血戰日軍,“望能以熱血頭顱喚起全民抗戰,前赴后繼,堅持戰斗,抗擊強權,衛我國土”。
主動請纓 首赴淞滬抗日前線
1932年1月28日夜,日軍突然襲擊駐扎在上海閘北的中國守軍。
以蔣光鼐為總指揮、蔡廷鍇為軍長的國民黨第十九路軍首先舉起抗日旗幟,在上海英勇抗擊日寇的進攻,但孤軍決不能持久。
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時任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育長的張治中聽到了社會上一種強烈的聲音,許多人認為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讓十九路軍在上海單獨與日軍作戰,按兵不動,是想借日軍之手消滅十九路軍。
由於黃埔軍校的經歷,張治中被認為是蔣介石的親信。2月初,蔣介石乘火車由洛陽到浦口。張治中利用接站的機會,向蔣介石匯報各方輿情,並建議:“我們中央的部隊必須參加淞滬戰斗才好,如果現在沒有別的人可以去,我願意去。”
促使張治中主動請纓抗日還有一層原因。九一八事變后不久,張治中收到了廖仲愷夫人何香凝寄來的一封信,還有一件女人的衣服。何香凝請張治中將一首詩和女人衣服轉交給黃埔學生和蔣介石。張治中讀到“枉自稱男兒,甘受倭奴欺。不戰送山河,萬世同羞恥。吾儕婦女們,願往沙場死。將我巾幗裳,換你征衣去!”張治中看到這首八行短詩時,感到極大的震撼和深深的恥辱。
蔣介石同意了張治中的建議和請求,指示軍政部長何應欽,即調動布防在京(寧)滬、京(寧)杭兩線上的第八十七、第八十八兩師合成為第五軍,由張治中任軍長,開赴上海前線,以十九路軍的名義對日軍作戰。
八十七師與八十八師原為國民政府警衛師,全副德式裝備,他們開到上海,為前線增添了一支生力軍,將在淞滬戰場上發揮重要作用。
為表示盡忠國家的最大決心,2月16日凌晨雞鳴之前,熱血沸騰的張治中起床端正地寫了一封遺書:“這是一次反抗強暴的民族戰爭,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對外作戰,我必以誓死的決心,為保衛祖國而戰。我知道:一個革命軍人首先要具有犧牲精神,而犧牲精神又必須首先從高級將領做起。這一役犧牲是應該的,生還算是意外的了。”
2月16日上午9時,張治中率八十七、八十八兩師,及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獨立炮兵第一團山炮營從南京和平門登車出發,到達第十九路軍總指揮部所在地上海近郊南翔,與蔣光鼐、蔡廷鍇等將領們一起商討作戰計劃。
蔣光鼐總指揮重新調整兵力布置,分區作戰,以更加有效的方式打擊日軍,決定以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為右翼軍指揮官,堅守南市、龍華、真如、閘北、八字橋、江灣一線,軍部設在真如﹔以第五軍軍長張治中為左翼軍指揮官,接替十九路軍由江灣北端經廟行鎮沿蘊澡浜至吳淞西端之防線,並以一部在獅子林炮台南北閘洞及川沙口、瀏河口、楊林口、七丫口沿江警戒,軍部設在劉行鎮。
就在第五軍陸續增援淞滬的同時,日軍也在緊張增兵。一方面,日本領事館令日本僑民急速回國,另一方面,日軍陸軍中將植田謙吉率增援的1.6萬名日軍已於14日全部抵滬。日軍兵力增加至3萬多人。一場難料生死的惡戰拉開序幕。
推薦閱讀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