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知鷙
爺爺與孫女知鷙、孫子霽光在一起。楊紹明/攝
爺爺奶奶與家裡第三代一起的合影。
1987年,胡耀邦同志為知鷙抄寫的馬克思的中學畢業論文,抄完又寫了兩張紙的信給知鷙。
編者的話
今年11月20日是胡耀邦誕辰100周年。他的長孫女胡知鷙以平實自然的感情,回憶起和爺爺在一起的幾件小事。事小情深,從這些難得的歷史鏡頭中,我們得以了解這位被譽為中國共產黨人的良知、青年摯友的胡耀邦普通人溫情的一面。
-----------------------------------------------------------------
今年11月20日,是我親愛的爺爺——胡耀邦誕辰100周年的日子。每當我想起他慈祥豁達的笑容,思考問題時專注的眼神,帶有濃厚鄉音的普通話,吃飯時兵貴神速的模樣,還有永遠敏捷快速的步伐,我就知道,他依然鮮活地活在我的心中。
爺爺匆匆離開我已經26年有余。9490個日夜,我這一代人已經從少年步入了中年。從13歲開始,爺爺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奮斗了整整60年。他工作的那個時期,正是黨中央堅定地把我們的祖國從危難之中挽救出來的時期。他以博大無私的勇氣打碎了大批無辜人們遭受冤假錯案的牢門。他在邪惡面前選擇了正義,在逆流面前選擇了良知,在誤會面前選擇了理解,在差異面前選擇了比較和包容。
有人說,他是中國共產黨人的良知。我認為,爺爺用他一生的實踐和貫穿其間的勤奮,也為青年樹立了一座人格豐碑。
我眼中的爺爺,也和每個三代同堂家中那個——會逗你開心的老人一樣。在我心裡爺爺也有常人的喜怒哀樂,也是一個普通的,會陪我玩兒,喊我“丫頭”的慈祥老人。
爺爺在世時總是風塵仆仆,我們也沒能給他過上一次生日。今年是爺爺誕辰100周年,我謹從他的第三代人的視角回憶幾件家事,以示對爺爺的深情懷念,並感謝他對我的影響和養育之恩。
取名初議
先從爺爺給我起名字說起。我的爺爺奶奶有五個第三代的孩子,我還有兩個妹妹和兩個弟弟。我們的名字都是爺爺起的,從我們的名字中反映了他對第三代人的疼愛與期望。
因為我出生在“文革”年代,那是一個視文化為糟粕,輕視學習的時代。爺爺對這種社會現狀非常痛心,他希望年輕人要學知識,要懂科學的重要性,要有文化。我的名字“知鷙”是爺爺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頗費心思為我起的。“知”是爺爺希望我努力學習,以學習為樂趣。這也是爺爺對“文革”的一種反抗,他希望年輕人不再受欺騙,文化知識才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智慧果。所以爺爺首先定了“知”這個字。“鷙”在辭源上解釋為:鳥類之猛者曰鷙﹔兀性之猛者曰鷙。爺爺的希望是我的性格能像鷙鳥一樣不怕困難,勇敢又堅強。為此,他還特地寫了一篇《取名初議》,其中這樣解釋我的名字及寄予的希望:
既然要在人世間生存,那就得從小努力追求知識,將自己一生獻給人民,不要自以為是天才,並警惕為騙子所騙。
……人們往往把女孩子叫小鳥,女孩子性格一般又失之於柔懦,希望長大后性格要勇猛一些。
爺爺給我起的名字一直陪伴著我。每當我在學習、工作中遇到困難挫折時,回憶起童年的往事,心中便充滿了無窮無盡的力量。
寄語青年
1987年12月,爺爺用工整的毛筆字,一筆一畫地為我抄錄了一篇馬克思在1835年8月的中學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全文共2843字。抄錄完畢,爺爺特地附信一封,也算是序言吧:“我抄錄的這篇作品,是馬克思十七歲時在特利爾中學畢業考試的論文。在這篇論文裡,馬克思以他當時的獨特眼光和革命激情,論述了他准備為人類幸福而獻身的思想和志向。我認為這篇作品是值得向廣大青年同志推薦閱讀的。一九八七年十二月抄寫並贈給長孫女 胡知鷙。爺爺 胡耀邦。”
為什麼爺爺會抄錄這篇文章給我,為什麼是在1987年呢?因為在這一年我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一次戴上了共青團的團徽。我忘不了當我戴上閃閃發亮的青年團團徽,驕傲地走到爺爺跟前時,爺爺那慈祥期盼的眼光。我是從少先隊走過來的孩子,我也忘不了,當鮮艷的紅領巾飄揚在我的胸前時,爺爺也是用這種鼓勵的眼光注視著我。
正如他在給我的信中寫的那樣,“這篇文章是值得向廣大青年同志推薦閱讀的”,可以看出,這種鼓勵與期盼不是僅給我一人的,而是給全國向我一樣幾億中國青少年的鼓勵與期盼。雖然這時候他已離開領導崗位,但對青年朋友的關懷依然如故。
后來,我從前輩沈寶祥伯伯收集的《胡耀邦詩集》中找到了這樣一首詩,其中最后四句朗朗上口:
哲人曉暢滄桑變,一番變化一翻新。
如今桃李千千萬,春蕾一綻更精神。
這首詩是爺爺去世之前8個月時寫給文懷沙教授的,承載有他對中國青少年的熱情禮贊和美好祝願,更是他做青年工作的最大心願。
推薦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