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良端
田家英26歲始任毛澤東的秘書18年,年輕有才華,受到毛澤東的器重。他“不迷信、不盲從”,敢“直諫”,宣傳毛澤東思想頗有建樹。在“文革”初期遭迫害棄世而去,贏得人們對他格外的尊重與懷念、同情與理解。
少年發奮
田家英,姓曾名正昌,四川省成都市人,“田家英”是他少年時代發表文章用的筆名。田家英3歲時,經營藥店的父親去世。6歲時母親把他送進私塾。欲轉入城北小學就讀時,兄嫂要他學徒,望子成才的媽媽堅決反對。12歲那年,關心、疼愛他的媽媽走了。在哥嫂的強迫下田家英輟學了,做了兄承父業藥店裡的“抓抓匠”(中藥調劑),開始了“童工”式生涯。
學徒的田家英以“走遍天下路,讀盡世上書”為座右銘,刻苦學習。后來他回憶:用小學時獲得的知識去讀《生活周刊》、讀魯迅和郭沫若的文章,強烈地愛上了新文學。學徒兩年,讀了《東周列國》、《三國志》、《水滸傳》、《紅樓夢》……奠定了一定的語言文字基礎的田家英,夢想當一名“作家”。
1934年,田家英“冒險的”嘗試成功了。一些刊物發表了他的文章,“開始變成領取稿金為生的文乞”了。1936年3月12日,《華西日報》載田家英的散文《春》,字裡行間流露著心靈深處飽嘗的世態炎涼。相繼,《燈》、《路》、《街》、《井》、《帘》……膾炙人口的文章頻見報端。“田家英”被讀者注意、接受。讀者稱贊田家英的文章簡潔流暢如行雲流水,思想活躍有見地,意境新穎有開拓,令人深省催人奮發。可是,他們哪知作者還是個少年!
與兄嫂脫離經濟關系靠低微稿酬生存的田家英,自修小學課程考入中學。他以刻苦精神和勤學簡朴的風貌給老師和同學留下深刻印象:早上一碗稀飯兩三片咸蘿卜,中午一個餅或不吃東西就扎進圖書館。《三劍客》、《茶花女》、《戰爭與和平》等名著,他餓著肚子讀。
在抗日救亡中踏上文學之路的田家英,1936年秋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閱讀結合現實思考,新的道理、新的世界使田家英眼界豁然開朗。他明白要建立平等、民主、幸福的社會,隻有走《共產黨宣言》指引的路。到延安去,成為田家英的向往、追求。
七七事變后,參加抗日救亡運動的田家英被校方開除。決心追隨共產黨的田家英常和同學曾彥修、趙石英等聚會,商量去延安。當特務盯梢時,他們來到趙世炎的四哥趙世玨家躲藏。趙世玨的妹妹趙君陶因丈夫李碩勛犧牲后生活困難,帶著李鵬兄妹住在這裡。趙君陶和她的姐姐趙世蘭認識了田家英,把《解放》、《列寧主義概論》給田家英閱讀,講中國革命的道理。當田家英向趙世蘭、趙君陶表達投奔延安的志向后,趙家姐妹給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的夏之栩(趙世炎夫人)、在延安的李富春和王若飛寫信,向他們如實中肯地推薦田家英。
1937年11月,田家英和趙世玨的兒子趙石英等從成都踏上北去的征途,奔赴延安。
頻道精選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