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庚
抗日戰爭期間,犧牲在抗敵戰場上的八路軍級別最高的將領當數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而被俘后壯烈犧牲在日軍刑場上的八路軍職務最高的干部,則是八路軍前線總后勤部政治部主任謝翰文。巧的是左權和謝翰文竟然是在同一天、同一個地方出事,只是一個陣亡,一個被俘。
一
謝翰文,字鴻錫,號漢文,1904年出生在湖南省耒陽一個小商人家庭。高小畢業后,謝翰文考入衡陽新民中學,1925年畢業后,即參加革命活動,成為耒陽縣首批共青團員。五卅運動期間,謝翰文當選為湖南雪恥會耒陽分會副會長。1926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耒陽北鄉一帶搞農運工作。1927年“馬日事變”后,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下,謝翰文潛入衡(陽)耒(陽)邊界桐子山區,秘密從事反蔣革命活動。
1928年1月,謝翰文赴常寧水口山礦區,與該礦黨組織負責人宋喬生一起籌劃並發動水口山鉛鋅礦工武裝起義。接著參加湘南暴動,任耒陽縣蘇維埃政府特派員,負責領導桐子山地區的農民暴動。暴動后,謝翰文將農民革命武裝,與水口山鉛鋅礦武裝起義的工人隊伍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獨立第三團,自任團黨代表。
1928年4月,謝翰文率部尾隨朱德部上井岡山,被任命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獨立營黨代表。接著,他參加了攻打永新縣城和龍源口等戰斗。
1929年,謝翰文調任紅五軍第四縱隊支隊黨代表,參加鞏固、發展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斗爭。
1930年6月,謝翰文任紅三軍團秘書長,曾在紅軍刊物《武庫》第十四期發表《紀念紅五月與我們在河西的任務》一文,嚴肅地批評了“左”傾盲動口號。7月,謝翰文率部參加攻克長沙城的戰斗,8月,升任紅三軍團第五軍第三師政治委員。
1931年5月,謝翰文在進攻建寧縣城的戰斗中,帶領突擊隊沖鋒陷陣,為大部隊發起進攻打開通路,使此役大獲全勝,殲滅守敵3個團。后因釋放大批俘虜,他被扣上了“右傾”帽子,降職到師政治部做宣傳工作。
1934年10月,謝翰文隨中央紅軍戰略大轉移。在長征途中,負責宣傳鼓動工作,經常編快板、順口溜,鼓舞部隊士氣。
二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勝利完成長征,抵達陝北蘇區。11月,謝翰文調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后改為西北抗日紅軍大學)教務處長。
1937年1月22日,西北抗日紅軍大學更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校址由保安遷至延安。謝翰文開始擔任抗大第二期第十三學員隊隊長,事隔一年后就任抗大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后改為宣傳部)。
這時,抗日戰爭已全面爆發,國內青年學子和海外華僑青年紛紛投奔革命聖地延安,抗大學員日益增多,校政治部宣傳工作相對加重。當時宣傳部隻有謝翰文一個部長,無一副職,工作量相當大。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謝翰文拼命抓緊理論學習,閱讀大量書籍並做筆記。因此,他給學員講課時,總能引經據典,一講就是幾個小時,深受學員歡迎。
此外,他特別抓了抗大的宣傳喉舌——校刊《抗大》,除了及時刊登關於黨中央重要方針政策的宣傳文章外,他還發動、指導學員積極投稿,自己也擠出時間撰寫文章,因而《抗大》內容豐富多樣、生動活潑,很受干部、學員的歡迎。
除文化知識宣傳外,抗大的文化娛樂活動也開展得豐富多彩。每逢星期天,謝翰文都要組織歌詠、講故事、演唱、打球、游泳等文體比賽。每逢校部開大會,會前,總是他第一個走上台,雙手打著節拍,領唱抗大校歌:“黃河之濱,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
1939年初,抗大總校決定將6月1日定為抗大三周年校慶日,屆時將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謝翰文認為這項活動意義非常重大,便向校黨委提出舉辦抗大成績展覽會的建議,獲得副校長羅瑞卿等領導人的極力支持。於是,除全面組織安排相關事項外,謝翰文還親自征集跟抗大有關的文獻和抗大歷期學員在戰場上繳獲的戰利品。一次,他獨自去收取一位曾在抗大學習過的紅軍干部繳獲的日軍馬刀。在歸途中,因天黑,不小心失足滑下山溝,將腰摔傷,爬起來走不動,便尋找了一根樹枝當拐棍,一步步挪回學校。
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抗大成績展覽會如期開幕,共設立9個陳列室,展出3000多幅照片、數百件實物戰利品。展覽會盛況空前,毛澤東、朱德等中央和軍委的領導人還親赴抗大參觀,並給予了高度贊揚。由於謝翰文在政治宣傳工作中的突出表現,當年年底被評為抗大先進政治工作者。
頻道精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