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遠生
驚回首:西征長征
1934年8月7日,任弼時、蕭克、王震奉命率紅六軍團先遣西征,在桂東寨前圩誓師出征,歷時80多天,跨越敵佔區5000多裡,其中途經湖南18個縣、市,歷盡千辛萬苦,沖破了敵人的追擊、堵截、圍攻,探明了沿途國民黨軍兵力部署的虛實,查明了道路、民情,傳播了紅軍的政治影響,完成了兵團性的戰略轉移,特別是為中央紅軍主力長征探明了敵情,開辟了前進的道路。
10月下旬,紅六軍團經過艱苦轉戰,終於在黔東木黃地區與賀龍、關向應領導的紅三軍勝利會師。紅三軍恢復紅二軍團的番號。兩軍團聯合行動,由賀龍、任弼時、關向應統一指揮。來自兩個戰略區的紅軍,團結形成了一支強大的戰略突擊力量,為展開湘西攻勢,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奠定了領導核心,打下了堅實基礎。隨后一年時間裡,新成立的湘鄂川黔省委、省軍區、省政府,領導蘇區軍民,創造了一片新的紅色區域,為策應黨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后,蔣介石調集了130個團,加上地方保安團隊,約30萬大軍,向湘鄂川黔蘇區發動了第三次大規模的“圍剿”。湘鄂川黔省委和軍委分會研究分析了形勢和敵情,決定改變戰略方針,突破敵人的重兵包圍,轉移到敵人圍攻線以外,深入敵人力量薄弱地區的后方作戰。11月18日,總部下達了突圍命令。19日,紅二、六軍團分別在桑植劉家坪和瑞塔鋪舉行突圍誓師大會,賀龍、蕭克分別向部隊下達突圍命令。當晚,各部隊分別踏上了向南挺進湘中、突圍轉移的征途。
紅二、六軍團迅速從大庸、慈利、沅陵間突破澧、沅二水封鎖線,攻佔辰溪縣城、瀘溪縣浦市鎮、漵浦縣城,直插湘中,把蔣介石糾集的30萬“圍剿”軍甩開,敵人大為震驚,被迫改“圍剿”為“追剿”。紅軍途經桃源、安化、新化、錫礦山、藍田、冷水江、綏寧、武岡、洞口、洪江、會同、黔陽、芷江、新晃縣的轉戰,籌款、擴紅,組織宣傳群眾,讓國民黨蔣介石限制並消滅紅二、六軍團於資、沅二水之間的企圖化成泡影。1936年1月7日,紅軍進軍黔東玉屏、江口,12日進佔石阡縣城,勝利完成突圍轉移的第一步戰略任務。
紅二、六軍團在任弼時、賀龍等的指揮下,自桑植誓師突圍到出湘入黔,在近兩個月的時間裡轉戰數千裡,成功地實現了原定戰略意圖,進入預定地區。紅軍堅持運用毛澤東正確的軍事思想,在運動中機動靈活地打擊敵人,沖破封鎖,在湘西和湘中廣大地區播下了革命火種,充分顯示了英勇無敵、奮斗獻身的偉大精神。
頻道精選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