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遠生
(《新湘評論》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舉世聞名的紅軍長征,三次在湖南境內書寫了戰略轉移的壯麗篇章:
1934年8月,任弼時、蕭克、王震率紅六軍團奉命先遣西征,會合賀龍領導的紅三軍發動湘西攻勢,開辟以永順、龍山、桑植、大庸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為中央紅軍長征開辟前進道路,進行戰略策應,在湘征戰一年有余。
1934年10月,黨中央和中央紅軍8萬人長征進至湘南,連續突破封鎖線,血戰湘江,又出廣西進湘西南,僅余3萬人通道轉兵、進軍貴州,在湖南前后征戰兩個月,開辟生路。
1935年11月,任弼時、賀龍率紅二、六軍團從桑植誓師長征,挺進湘中,由湘入黔,北上抗日。工農紅軍三支雄師長征經過湖南今9個市州48個縣市區的廣大地區,譜寫了長征史詩。
《十六字令·山》,是毛澤東長征詩詞的首作,其中第一首“山”:“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寫的是長征入湘處湘南著名的八面山,通過獨特的山色風光,神奇地揭示了長征精神的精髓要義。
毛澤東為此詞作了注釋:湖南民謠:“上有骷髏山,下有八面山,離天三尺三,人過要低頭,馬過要下鞍。”這首民謠,講的是人要服天的意思,但毛澤東卻反其義而用之,強調山雖高峻險難,但紅軍毫不畏懼,人過要昂首,馬過不下鞍,表達了堅強樂觀、人定勝天的革命意志。
驚回首:湘江血戰
1934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中央紅軍兵分三路由江西的崇義猛扑湘粵邊境的汝城、城口,進逼敵人第二道封鎖線。在當地黨組織和群眾的配合下,紅軍摧毀敵人碉堡30余座,在城頭、太來圩、大坪等地重創敵軍。軍委縱隊和紅軍主力相繼入湘,勝利突破敵人第二道封鎖線。11月5日以后,中央紅軍乘勝由湘南向縱深挺進。當紅軍向郴州、宜章西進時,蔣介石緊急頒布“堵剿”電令,命湘軍、粵軍在北起衡陽,經郴州、宜章至廣東樂昌的交通線上構筑起第三道封鎖線,然而旋即被紅軍瓦解。
11月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朱德,在湘南汝城的山路上聯名散發了《出路在哪裡》的傳單,揭露國民黨軍閥出賣中國、壓迫工農的罪惡,宣傳共產黨的革命主張,向工農兵及勞苦民眾指出,他們的出路就在團結起來,武裝起來,打倒帝國主義,推翻國民黨統治,實現共產黨的主張,建立工農自己的紅軍、自己的蘇維埃政府。“出路在哪裡?”朱德毛澤東聯名發布這一文稿,顯示了黨和紅軍對危機關頭中國革命前途命運的不懈探索。
11月25日,中革軍委發布作戰命令,兵分兩路搶渡湘江,以紅一軍團為右翼,紅三軍團為左翼,紅五軍團為后衛,八、九軍團等部為側應,掩護中央縱隊和軍委縱隊過湘江。
湘江戰役打得異常血腥激烈,激戰達一個星期。在敵機的轟炸下,倒下的紅軍指戰員不計其數,殷紅的鮮血將碧綠的湘江變成了“赤水河”,烈士的遺體血染江面,順流而淌。哀傷的紅軍用這樣的詩句描述道:血染十裡溪,三年不食湘江魚。
部署在灌陽水車一帶擔負湘江戰役總掩護任務的紅三十四師,掩護全軍渡過湘江后,於12月2日進至湘江邊上,遭遇桂軍兩個師的堵截,師政委程翠林和大批指戰員壯烈犧牲。師長陳樹湘率余部300多人轉移道縣、寧遠、江華、藍山之間,最后他腹部中彈重傷,掩護戰友突圍而被俘。當敵兵押送他至道縣石馬橋時,他乘敵不備,忍著劇痛從傷口處摳出腸子絞斷,把鮮血洒在長征路上,保持了共產黨人的氣節,犧牲時年僅29歲。紅三十四師的犧牲奉獻,譜寫了長征史上悲壯的一頁。
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長征出發以來最艱苦的一仗,是紅軍與國民黨軍隊展開的生死決戰。它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將中央紅軍消滅於湘江以東地區的計劃,同時也宣告了“左”傾軍事路線的破產。由於“左”傾領導者面對強敵和險境,指揮失措,紅軍付出慘重代價,兵員折損過半,全軍已不足3萬5000人,作戰部隊傷亡超過三分之二。但是英勇無畏的紅軍將士終於突破敵人設防最嚴密的一道封鎖線,以血的慘痛代價,保存了黨和紅軍的精英,為繼續長征奪取勝利打下了基礎。
頻道精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