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廣相
蔣介石調兵遣將困守舟山
1949年8月第三野戰軍發起的以解放舟山群島為目的的舟山戰役,是解放戰爭末期我軍進行的規模較大、持續時間較長、影響深遠的一次渡海登陸作戰。整個戰役延續到1950年7月,長達一年之久﹔雙方動用的兵力,從初期的陸軍5個軍約10萬人逐步增加到10余個軍及海空軍和其他特種兵部隊共30余萬人。戰役最終以12萬國民黨軍倉皇逃竄落下帷幕。
舟山群島是我國第一大群島,它不僅是我國著名的漁場,而且因其緊扼上海、杭州、寧波三市和長江、甬江、錢塘江三江門戶,故素有上海、南京、杭州海上屏障之稱,其軍事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渡江戰役后,兵敗如山倒的蔣介石集團為挽救其失敗命運,將一部分兵力撤往舟山群島,企圖據險固守,以此作為襲擾、封鎖寧滬杭和反攻大陸的基地。5月上、中旬,蔣介石在由上海逃往台灣途中,曾於此停留多日,並帶著蔣經國在金塘、舟山、普陀山、朱家尖、登步、桃花、蝦峙、六橫等島嶼間來往巡視,策劃防務。當時,蔣介石在舟山地區部署有4個軍14個師約6萬人,另有海軍艦艇五六十艘和部分作戰飛機。所有國民黨軍由舟山防衛司令部統一指揮,以石覺、周岩分任正、副司令。盤踞於舟山的國民黨軍不僅給當地人民帶來深重苦難,而且極大地威脅著東南沿海地區的安全,因此,解放舟山群島已刻不容緩。
1949年5月下旬,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向正在浙東、浙南地區追殲殘敵的第七兵團發出命令:陸續准備,妥為布置,於絕對有把握時發起渡海登陸作戰,解放舟山群島。
據此,時任第七兵團司令員的王建安、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姬鵬飛於7月24日在寧波召開作戰會議,研究解放舟山群島的作戰計劃。考慮到兵團用於攻打舟山的兵力隻有4個師約4萬人,同有海、空軍配合作戰的舟山守敵相比,在數量上處於劣勢﹔加上參戰部隊是第一次進行渡海作戰,缺少實戰經驗,而且渡海作戰所需的大批船隻,也難以在短時間內籌集完畢。在這種情況下,兵團確定了集中優勢兵力,先依次攻佔外圍島嶼,而后攻佔舟山本島的逐島作戰方案。
擔負這次渡海登陸作戰任務的第二十二軍及第二十一軍六十一師,均是擅長攻堅和野戰、戰功卓著的勁旅。但如今,他們面對的不僅是一望無際的汪洋大海,而且還有數萬國民黨軍組成的陸海空立體防線,這對於大多數從未見過大海、很不適應海島地理環境,既無渡海登陸工具,又欠海上作戰經驗的我軍指戰員來說,無疑是一個嶄新的課題。
為此,部隊在千方百計籌集航渡船隻的同時,夜以繼日地在波濤洶涌的海面上進行著緊張艱苦的臨戰訓練,上到軍、師領導,下至每個士兵,全都投入了戰勝海洋的練兵熱潮。他們冒著高溫炎熱,忍受著疾病的折磨,以頑強的毅力,學游泳,識風向,習水性,練駕船,潛心研究渡海作戰有關的技術、戰術問題。為了解決登陸時的火力掩護和克服水際灘頭障礙,指戰員想出了許多辦法,還發明創造了船用炸藥發射筒、水上漂雷、長杆炸藥投放器、螺旋槳炸藥推進器、自炸爆破舟等百余種爆破器材。時任國民黨東南軍政長官的陳誠得知后,急忙通報舟山防衛司令部:共軍近來使用“飛雷”和“加重手榴彈”兩種武器,爆炸威力大,要當心對付。
經過不分晝夜地海上大練兵,廣大指戰員終於適應了海島環境,摸清了大海的脾氣,學會了游泳和駕船,掌握了渡海登陸作戰的技術戰術,由昔日的“爬山猛虎”變成了“水上蛟龍”。官兵們個個摩拳擦掌,斗志高昂,要在戰斗中與國民黨守軍一較高低。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