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改革”內涵的演進:從“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3】

張旭東

2016年02月03日15:3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三、從“全面改革”“深化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74頁。)無論是“全面改革”還是“深化改革”,在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又會出現一些新矛盾、新問題。對此,習近平作了形象的比喻:“中國改革經過30多年,已進入深水區,可以說,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01頁。)當前,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主要表現在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城鄉區域發展和居民收入存在較大差距,社會矛盾日益增多﹔消極腐敗現象時有發生,反腐斗爭形勢依然嚴峻等等。在此背景下,推進改革的復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不亞於30多年前,改革面對的矛盾更帶有深層次和系統性特征。正如習近平指出的,任何一個領域的改革都會牽動其他領域,同時也需要其他領域改革密切配合。“這項工程極為宏大,零敲碎打調整不行,碎片化修補也不行,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27頁。)

如何解決這一系列充滿多面性、復雜性和艱巨性的問題?如何破解發展中面臨的難題、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除了深化改革,別無他途。“改革開放中的矛盾隻能用改革開放的辦法來解決。”(《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69頁。)應對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戰需要全面的系統的深化改革。正因如此,黨的十八大在高度強調“改革”的同時(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改革”提及85次),第一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黨的十八大從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五個方面總體規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和新的要求。特別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參見《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14頁。)

依據黨的十八大精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中“改革”一詞出現136次,“全面深化改革”提及17次,可見“全面深化改革”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主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全面的戰略部署。首先,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定信心,凝聚共識,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努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前景。其次,強調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再次,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確定了七個方面的改革,這些改革是與覆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布局“五位一體”的建設相對應的,即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以及黨的建設制度、國防與軍隊等方面的改革。具體內容涉及15個領域、330多個項目。為了落實“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習近平親自擔任組長,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截止到2015年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共召開了19次會議,對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出現的重點、難點問題謀篇布局。

“全面深化改革”,中心在改革,關鍵在深化,重點在全面。

首先,“全面深化改革”,中心是改革。經過幾十年的實踐,歷史已經証明,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我們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正如習近平強調的,改革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存發展之道。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參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71頁。)開弓沒有回頭箭,改革開放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更沒有中國的明天。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關鍵是深化。現在,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改革中的矛盾隻能通過改革的深化來解決。習近平強調,要“處理好改革‘最先一公裡’和‘最后一公裡’的關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人民日報》2015年2月28日。)這就需要全黨進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特別是要處理好“六個關系”,即處理好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關系、處理好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處理好全局和局部的關系、處理好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處理好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系、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參見《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50—52頁。)﹔強調在推進方法上要處理好政策“五大關系”,即把握好“整體政策安排與某一具體政策的關系、系統政策鏈條與某一政策環節的關系、政策頂層設計與政策分層對接的關系、政策統一性與政策差異性的關系、長期性政策與階段性政策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第54頁。)

再次,“全面深化改革”,重點是全面。全面改革不是某個領域某個方面的單項改革,而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習近平總書記在解釋“全面深化改革”時指出,“全面者,就是要統籌推進各領域改革”。(《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第26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規定的全面改革不僅僅是經濟方面的深化改革,還包括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以及黨的建設制度和國防與軍隊等方面的改革。

總之,“改革”內涵是在改革開放以來理論和實踐的雙重互動中演進的。一方面,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是以“改革”概念變革為先導﹔另一方面,社會變革也必然引起“改革”概念本身的巨大變化。從“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體現了實踐和概念演變的邏輯必然,同時也是與時俱進理念在概念總結上的體現。

〔作者張旭東,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副教授,北京100091〕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趙晶)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