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陳獨秀的抗戰演講

丁英順

2016年05月27日07:51   

《紅岩春秋》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1937年春,身處南京國民黨監獄的陳獨秀

1938年由華中圖書公司出版的陳獨秀著《我的抗戰意見》一書

刻在石碑上的陳獨秀書法

陳獨秀(1879—1942),字仲甫,號實庵,安徽懷寧人。他不僅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偉大的愛國者、革命家與改革家、民主主義者和啟蒙思想家,還是一位口才卓絕、極富感染力的天才演說家。從青年時代在安慶藏書樓發出“安徽革命第一聲”,到晚年在江津聚奎中學做最后的抗戰演說,陳獨秀一生的演講足跡遍及安慶、北京、天津、武漢、上海、廣州和重慶等各大城市,對當時的社會各界影響甚大。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陳獨秀自南京老虎橋監獄出獄后,沿長江溯流西上,遷武漢,入重慶,最后寓居江津石牆院。在人生最后的時光裡,陳獨秀依然秉持“滄海何遼闊,龍性豈能馴”的個性,“身處艱難”仍投身於抗戰救國,在大后方多次留下了膾炙人口的精彩演講,為抗戰發出了強有力的吶喊。

武漢——剛出牢獄就全身心投入到抗戰宣傳中

1937年8月23日,身陷囹圄5年的陳獨秀因抗戰全面爆發而提前獲釋出獄。此時全民抗戰浪潮席卷全國,國共合作漸呈佳境。陳獨秀在南京短暫休憩后,於9月12日來到中國抗戰中心武漢,居住在武昌城雙柏廟后街的一幢舊式民居中。

此時的陳獨秀開始全身心投入全民抗戰的宣傳中,從1937年10月6日到11月21日的一個半月時間裡,他先后應邀在華中大學、武昌藝專、漢口市立女中、漢口青年會和武漢大學等處發表抗戰演講,在青年學生中引起很大反響。

陳獨秀在武漢的首次演講是在武昌華中大學的禮堂裡。據《大公報》報道,1937年10月6日晚7點左右,華中大學的禮堂內已經擠滿了青年學生,大門外站著兩個黑衣警察,執槍阻止一片黑壓壓的群眾進門。這時,陳獨秀“從猛烈的掌聲中,由華中大學學生抗敵工作團的同學陪伴著走上講台”,“群眾的狂熱使他微微有點興奮,枯干的面色泛著紅。他老了,頭頂禿了半個,發已斑白,留著短須。……倔強的風骨隨時表露著,一件灰色袍子,失去了光的皮鞋,依然是寒士風度”。

陳獨秀上台后開宗明義地說道:“全國要求的抗日戰爭已經開始了。為什麼要抗戰?一般的說法,是因為日本欺壓我們太厲害。這話固然不錯,可是未免過於膚淺了,一般民眾尤其是知識分子,應該明了更深一點的意義,抗戰不是基於一時的感情,而有深長的歷史意義。”他進而深刻指出:“此次對日戰爭,乃六七十年來改革與革命的大運動之繼續,第一次李鴻章改革、第二次戊戌維新、第三次辛亥革命、第四次北伐運動,今日的抗戰乃是第五次。”

他告誡台下的學子們:“此次中國抗日戰爭,我們不能看作南京和東京政府的戰爭,而是被侵略的中國人民對於侵略的日本帝國主義的戰爭,全國人民都應該拿出力量來援助抗日戰爭,除非甘心做漢奸。”

針對當時有少數人“以為中國如是之大,不致滅亡”的僥幸思想,陳獨秀一語中的:“殊不知日本帝國主義者滅亡中國,並非採取直接管理全國的笨法子,乃是以分化手段,在南北制造各種名義的政治組織,利用親日派做傀儡,間接統治中國,把不願充當傀儡的人們趕到川雲貴山中和苗大哥作伴,這不是亡國是什麼?”此后日本在南京扶持汪精衛傀儡政權,正為陳所言中。

講到動員民眾參加抗戰這個問題時,陳獨秀指出:“關於組織民眾一事,在目前我希望黨政當局,下一個絕大決心,完成自上而下的改革……要做到全國總動員”,“使民眾蜂擁起來,瘋狂起來,熱心抗戰,要做到政府征兵一萬,報名的有二萬”,“自願地參加戰爭,那麼不但正規軍之補充不成問題,並且還有大量的游擊隊,輔助正規軍作戰,這才是人力的總動員”。如此,“中國政府手中的軍力和財力之弱點,是可以由全國民眾之奮起及全世界革命的國家革命的民眾(日本的民眾也在內)之援助來彌補”。

至於怎樣才能夠廣泛發動民眾投身抗戰,陳獨秀於11月21日在武漢大學做《怎樣才能夠發動民眾》的演講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一,必須解除民眾自身的痛苦﹔第二,必須讓人民有經常的組織﹔第三,必須讓人民有政治的自由。”如果能“切切實實做到上述這三件事,發動民眾當然不成問題。”為了增強民眾抗戰必勝的意志,陳獨秀在漢口青年會大禮堂發表了《我們要得到怎樣的勝利及怎樣得到勝利》的演講,宣稱“我們並不要日本割地賠款,我們隻要交還我們的主權,把在中國侵略去的交還我們,這就是我們最后的勝利”。“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需能夠支持長時期的抗戰”。他認為“勝利的因素”是:“第一,從國外得到大量軍火之接濟﹔第二,全國民眾蜂涌起來,做到全國財力人力之動員。再加上政府軍隊的力量,這才能夠保証最后的勝利屬於我們。”

頻道精選


哪位開國上將被譽為“華野名將,學府高師”

四渡赤水,三萬紅軍與四十萬敵軍的生死較量

少共國際先鋒師的鐵血歲月——這裡走出23位開國將軍

閻肅:為信仰而歌 毛澤東曾被他創作的哪部歌劇感動

遵義會議,周恩來如何說服博古“主動交權”

柳直荀:毛澤東青年時代的摯友 曾發表“中國醒獅論”

毛澤東1960年為何重提“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重慶談判的歷史細節:周恩來為毛澤東設計“第一印象”

“敵進我進”:毛澤東盤活中國抗戰大棋局

周恩來“勸蔣”“逼蔣”抗日的八封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文全、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