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紀念朱德逝世40周年

共和國元帥朱德:被譽“紅軍之父” 毛澤東稱贊“度量大如海意志堅如鋼”【3】

2016年07月06日07:2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上一頁
1931年11月7日,朱德和中共蘇區中央局委員合影。左起:顧作霖、任弼時、朱德、鄧發、項英、毛澤東、王稼祥。
1931年11月7日,朱德和中共蘇區中央局委員合影。左起:顧作霖、任弼時、朱德、鄧發、項英、毛澤東、王稼祥。
下一頁

 

編者按:2016年7月6日是共和國元帥朱德逝世40周年紀念日。朱德1886年12月1日生於四川儀隴一貧苦佃農家庭,1911年畢業於雲南陸軍講武堂,“五四運動”前后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1922年到上海、北京尋找中國共產黨,同年9月到德國留學,11月在柏林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7月回國,1927年8月1日參與領導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朱德的一生經歷了中國革命從艱難困苦到光輝勝利的全過程,1976年在北京逝世。 毛澤東稱贊朱德“度量大如海,意志堅如鋼”,是“人民的光榮”。周恩來把朱德的革命歷史看作是“二十世紀中國革命的裡程碑”。

被譽“紅軍之父”

1927年南昌起義時,朱德率滇軍教育團一部參加。起義后,朱德任先遣司令率先遣隊,比其他大部隊早兩天踏上南下的征途。 8月30日會昌戰役后,周恩來召集前委會議研究決定了著名的三河壩分兵,朱德率四千余人留守三河壩。面對敵眾我寡的懸殊局面,朱德指揮起義軍先后三次擊退了敵人的攻擊,整整堅守了三天三夜,出色地完成了掩護主力部隊的任務。

朱德率部南下途中,遇到一支從潮汕退下來的約二百多人的部隊,一問方知主力部隊在潮汕已被打散,這個消息使許多人流露出悲觀的情緒。關鍵時刻,朱德召開骨干會議,決然地說:“我是共產黨員,有責任把南昌起義的革命種子保留下來,有決心擔起革命的重擔,有信心把這支革命的隊伍帶出敵人的包圍圈,和同志們團結在一起,一直把革命干到底。”朱德鏗鏘有力的話語,給大家以巨大的信心和鼓舞。經過熱烈的討論,朱德最后總結出“盡快找到上級黨組織”、“保存好這支軍隊”等四條意見,為這支處於絕境而又陷入混亂的部隊指明了方向和出路。

陳毅后來回憶說:“朱總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裡,在群眾情緒低到零度、灰心喪氣的時候,指出了革命的前途,增加了群眾革命的信念,這是總司令的偉大。當時如果沒有總司令的領導,這個部隊肯定地說,是會垮的。”1930年,朱德成為紅一方面軍總司令,翌年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此后幾十年間,“總司令”在黨內成為朱德的代稱,也一直被譽為“紅軍之父”。【詳細】

朱毛紅軍沒做“第二個石達開”

長征中強渡大渡河是中央紅軍生死攸關的戰略節點,這關鍵的一仗,就是在大渡河上的瀘定橋展開的。美國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曾說:“瀘定橋一戰,在長征史上意義巨大。如果這次戰斗失敗,如果紅軍在炮火面前畏縮不前,或者,如果國民黨炸斷了鐵索橋,那麼中國隨后的歷史可能就不同了。”能否渡過大渡河,關系到中央紅軍是否會成為“石達開第二”。

紅軍北上抗日的主張,順應時代需要,深合民眾願望。這個主張,把紅軍的長征和全國的抗日救亡運動匯合起來,成為長征勝利的政治基礎。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正是北上抗日的旗幟,促使紅軍由第五次反“圍剿”的戰略退卻,變為向抗日前線的勝利進軍。朱毛紅軍沒做“第二個石達開”,主要是因為較之國民黨及其軍隊,中國共產黨和中央紅軍具有七個優勢:(1)戰略方針更符合民眾願望﹔(2)戰術指揮更靈活機動﹔(3)統戰工作真正做到了家﹔(4)能用理想信念提升戰斗力、凝聚力﹔(5)能將旗幟上的口號真正兌現﹔(6)內部更團結、鞏固﹔(7)民族政策更能化敵為友。【詳細】

提議開墾南泥灣

1940年9月2日,朱德根據毛澤東提出“在陝甘寧邊區開展大生產運動”的指示精神,邀請董必武、徐特立、張鼎丞、王首道等到延安西川視察,隨后特意前往南泥灣等地考察。朱德看到南泥灣這塊地方可以實行軍墾,於是就向毛澤東作了匯報,並提議由王震率領三五九旅屯墾南泥灣。毛澤東採納了朱德的意見。朱德對三五九旅旅長王震說:“部隊參加生產后,不僅可以休養民力,增進軍民關系,還可以使指戰員得到鍛煉。南泥灣開發起來困難比較大,希望你們好好搞,要充分地做好思想動員和組織准備工作,用大家勞動的雙手,建立起革命的家業。”據統計, 1941年三五九旅共開荒1200畝,收獲細糧1200石,收獲蔬菜82.4萬公斤,打窯洞1000多孔,蓋房子600余間。手工業、運輸業、商業等服務行業也得到發展。【詳細】

外國記者文章中的“老農民”

全面抗戰爆發時,朱德已年過半百。但從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到1940年5月回到延安期間,他一直戰斗在抗日最前線,為國共合作抗日立下汗馬功勞。他和彭德懷部署平型關戰役,后又配合忻口會戰,指揮八路軍各師實行戰略展開,挺進敵后開辟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他率八路軍總部向太行山區挺進,指揮八路軍和部分國民黨軍粉碎日軍對晉東南抗日根據地的“九路圍攻”,指揮各抗日根據地進行反“掃蕩”斗爭。 1940年7月,他還和彭德懷、左權共同指揮了“百團大戰”。朱德綜合分析國內外形勢,特別強調游擊戰爭在抗日戰爭中的戰略作用。他撰寫的《論抗日游擊戰爭》和毛澤東的《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等著作一起,成為八路軍、新四軍和全國抗日軍民堅持抗戰的重要思想武器。肩負要職、功勛卓著的朱德卻總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艱苦朴素、清正廉潔,始終以一名普通士兵和勞動人民普通一員的姿態出現,給人留下了深刻而難忘的印象,連一向挑剔的西方記者也由衷贊嘆。當時訪問過延安的記者根瑟·斯坦因寫道:“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將軍,兵士們敬愛那個六十歲的老農民,像父親一樣。”【詳細】

向朱德的一生學習什麼

首先要學他的好作風,不為名利所擾,善於克服各種誘惑,習慣在常規約束和監督下工作和生活,把一切奉獻給黨和人民。他從沒拿過元帥軍銜的較高工資,隻拿行政級別工資。他平時節衣縮食,從工資中積攢了兩萬多元存款,去世前囑咐親屬:作為黨費交給組織。中共中央辦公廳特別會計室收到了以“朱德同志”名義交來的20306.16元,成為朱德的最后一次黨費。

還要學習他不尚空談、一切從實際出發、不斷創新的品質。朱德是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行者之一。新中國成立后,他主張在經濟建設中全黨都要學會按照經濟規律辦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各行各業都要尊重客觀規律。 早在1963年3月,朱德在聽取中共陝西省委負責人匯報時就說過:我們要找一條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1965年12月,他主持會議時講:“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過去我們是學蘇聯的經驗,現在我們要在毛主席的領導下,建設中國式的社會主義。”首次明確提出“建設中國式的社會主義”,是朱德實事求是精神的彰顯,當然由於歷史的局限,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不可能完成“中國式的社會主義”的建設任務,但不可磨滅開國元勛深邃的戰略視野。【詳細】

瞻仰朱德紀念館

頻道精選


譚政:從“投筆從戎”到“用筆戰斗”的杰出將領

羅瑞卿:毛澤東“親點”的新中國首任公安部長 被譽“曉衣旰食一絲不苟”

鐘期光:曾被譽為“華野名將,學府高師” 兩次回信拒絕為親屬走后門

葉劍英:毛澤東曾贊揚他“救了黨,救了紅軍,救了我們這些人”

傅作義:曾率部起義和平解放北平 毛澤東稱“人民永遠不會忘掉你”

陳明仁:敢於頂撞蔣介石的黃埔名將 新中國成立后屢建功業

陳再道:26歲擔任紅四軍軍長 毛澤東多次表揚他“是一員戰將”

分享到:
(責編:楊文全、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