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毛澤東的黃河之行

霞飛

2016年08月18日08:0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世紀風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黃河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賦予了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以太多的政治、軍事靈感,也吸引著毛澤東關注的目光。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放下手邊繁忙的工作,專程考察黃河。他的黃河之行,既展現了他作為一個偉人治理黃河的氣魄,更展現了他作為人民領袖熱愛人民的赤子情懷。

對黃河懷有深深的感情

1936年2月,毛澤東率紅軍東渡黃河出征山西。東征前,毛澤東面對白雪皚皚的冰雪世界,寫下了為世人所流傳的不朽詩篇《沁園春·雪》。其中“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就是指黃河。

毛澤東轉戰陝北時,專門去看過黃河。他面對黃河,若有所思地說:“自古道,黃河百害而無一利。這種說法是因為不能站在高處看黃河。站低了,隻看見洪水,不見河流。”

毛澤東還深情地說:“沒有黃河,就沒有我們這個民族啊!不談五千年,隻論現在,沒有黃河天險,恐怕我們在延安還呆不了那麼久。抗日戰爭中,黃河替我們擋住了日本帝國主義,即使有害,隻這一條,也該減輕罪過。將來全國解放了,我們還要利用黃河水澆地、發電,為人民造福!那時,對黃河的評價更要改變了!”

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到達吳堡縣川口,准備東渡黃河。就要離開工作、戰斗13年之久的陝北,毛澤東思緒萬千,面對黃河,佇立良久。稍頃,他面對黃河,像是自言自語地說:“這個世界上什麼都可以藐視,就是不可以藐視黃河﹔藐視黃河,就是藐視我們這個民族啊!”這時,毛澤東機要秘書葉子龍從背包裡拿出相機,打算給毛澤東拍照,毛澤東一擺手:“莫照了!過河吧。這次過去,爭取不再回來,事不過三嘛!” 渡船早已備好。毛澤東上船后,老船工一聲號子,船解纜離岸。這時,毛澤東對黃河的情感油然而生,說:“子龍,還是照張相,留個紀念吧!”於是,葉子龍在渡河后以黃河西岸為背景為毛澤東拍了好幾張照片。

1959年,毛澤東高度評價黃河,並表明自己的心跡,他說:“黃河是偉大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起源,人說‘不到黃河心不死’,我是到了黃河也不死心。”“如果有可能,我就游黃河、長江。從黃河口子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地質學家、生物學家、文學家,隻准騎馬,不准坐車,騎馬對身體實在好,一直往昆侖山,然后到豬八戒的那個通天河,翻過長江上游,然后再沿江而下,從金沙江到崇明島。我有這個志向,現在開支票,但哪一年兌現不曉得。”

新中國建立之初的水患使毛澤東更關注黃河

但是,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中,養育了中華民族的黃河也發生過無數次的水患,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數不清的災難。遠的不說,單說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十幾年時間裡,黃河就數度決口,給沿岸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其中,最有名的一次,是蔣介石在抗日戰爭期間,為了阻止日軍進攻,在黃河花園口炸壩,造成黃河水大泛濫,河南、河北、山東等數省人民受災深重。僅僅河南一省,由於黃河泛濫而被淹死者,就有百萬之數,餓死、病死者眾多。小說《大河奔流》,就對此作了全景式的記述。毛澤東是了解這段歷史的。蔣介石炸壩時,中共中央對此舉作過否定性評論。毛澤東則對蔣介石不顧人民死活的行徑表示了極大憤慨。

新中國建立后,毛澤東即下決心,要治理黃河水患。但是,新中國建立之初,黃河並沒有發生水患。這種情況,並沒有使毛澤東放鬆對黃河的關注。毛澤東是從淮河發生水患而想到黃河的。

1950年夏天,安徽、河南交界地區突降大暴雨,而且,大暴雨連續下了半個多月也沒停。大暴雨引發了大洪水。洪水迅速順著淮河河道下流,流到淮北地區時,很快就溢出河道。剛剛獲得解放不久,正在進行土地改革的淮北地區,一下子就被泡在了洪水裡。農民的房屋被沖毀,大片土地被淹。特別是,由於洪水來得突然,許多民眾來不及逃避而被淹死。有的農民為了逃避洪水,隻好爬到了樹上,但被洪水沖來的毒蛇也都爬到了樹上,人蛇共處一樹,許多農民被毒蛇咬死。洪水過后,淮北成了一片澤國。人無糧,馬無草,許多人被餓死。當時,隱藏在淮北地區的國民黨特務和反革命分子也趁機造謠說,老天發怒,要共產黨坐不穩江山。在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面前,淮北民眾處在驚恐和慌亂之中,生計也陷入了困境。

當時,安徽省委對災區民眾十分關心,除了組織抗洪和救濟災民外,還立即組織干部下去調查。調查者的足跡幾乎踏遍了整個淮北地區。調查者回來后,以省委的名義寫了一份淮北災情的報告。這份報告,以加急機要件,疾送北京中南海。

1950年的夏季,南方大雨,北京卻是晴天,火熱的太陽把這個古老的城市烤得像蒸籠一般。盡管毛澤東住在中南海,四面環水,但也沒有多少涼意。在這個酷熱的夏天,毛澤東正在精心領導著恢復國民經濟工作,指導新區進行土改,同時他還密切關注著已經爆發了戰爭的朝鮮局勢。關於淮河出現洪水的情況,他早幾天就知道了。他很關心洪水造成的民眾受災情況,關注著民眾的生產、生活和那裡的土地改革工作。但是,當時他還不知道淮河的泛濫給淮北人民造成如此重大損失。7月20日這天,毛澤東正在忍受著酷暑,在菊香書屋批閱文件,他身邊的工作人員急匆匆地送來一份機要急件。毛澤東放下手中的文件,打開送來的機要急件一看,是中共安徽省委關於淮北遭受洪災情況的報告。毛澤東讀著急件,臉上立刻浮現出沉重的表情。當他讀到這份機要急件中寫的“有些災民因躲避洪水不及,爬到樹上,被毒蛇咬死”這些文字時,不禁流下了眼淚。他在“由於水勢凶猛,來不及逃走……”這段話的下邊,畫上了橫線。

淮河水災,使毛澤東很自然地聯想到黃河。他特別關心黃河的情況。如果黃河泛濫,其水災就遠非淮河可比,其程度將會數倍於淮河,那將給中國人民遭受更大的苦難。因此,毛澤東要求中央水利部門和黃河沿岸各省一定要密切監視黃河水情,要及時把有關情況報到他那裡。毛澤東每天休息起來,第一件事,就是看黃河情況的報告。當他確信黃河水有驚無險時,才稍稍放下一點兒心。

但是,毛澤東並沒有鬆一口氣,他在督促治理淮河的工程時,也把目光投向了黃河。

決計親自考察黃河

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親自督促了治理淮河工程、荊江分洪工程、官廳水庫工程,與此同時,他也把很大精力投放到治理黃河之上。而他構思的治理黃河的重大工程,是引黃灌溉濟衛工程。在考慮這一方案時,毛澤東決心親自去考察黃河。

1952年10月,中央政治局考慮毛澤東日夜操勞,身體和精力過分透支,建議毛澤東休假,調整好精力后再工作。毛澤東同意休假。可是,出人意料的是,毛澤東提出,要利用休假這段時間,去考察黃河。毛澤東提出這一意見后,中央政治局中許多同志不同意。他們主要是擔心毛澤東的身體和安全。

從身體情況看,毛澤東當年已經年近六十,雖然毛澤東在總體上講身體不錯,但新中國成立頭幾年,他日夜操勞國家大事,耗費了過多的心血,體力和精力的透支,是一般人所難以承受的。所以中央政治局才決定讓毛澤東休假,以調養身體,不料,毛澤東卻想利用休假時間去考察黃河。這不僅不能調養身體,還會有更多的體力和精力透支。從這一情況考慮,中央政治局許多同志不同意毛澤東去考察黃河。

從安全情況看,雖然當年大陸已經穩定,總體上,全國治安情況良好,但當時正在進行抗美援朝。蔣介石也叫囂要反攻大陸,從海外來的敵特很多,原來潛藏的敵特分子也有許多沒有被挖出來。中央政治局一些同志擔心,此時毛澤東率領一些同志去考察黃河,會不安全。萬一遭到敵特的暗算,對於剛剛建立的共和國來說,將是重大打擊。

毛澤東理解大家的心情,但他心中裝著人民,關注著黃河的治理,決計親自去考察黃河。他耐心地說服了中央政治局的同志,隨后即開始了考察黃河的准備工作。

毛澤東首先親自確定考察黃河的路線。他決定:從黃河下游考察起,溯黃河而上,考察完歷史上有過黃河水災的流域。具體的路線為:先到山東境內,從濟南黃河段考察起,然后到江蘇的徐州,再進入河南省境內,到蘭封縣(當年的河南省所設的縣,后與考城縣合並,合稱蘭考縣),考察過去黃河決口的地段,然后到古都開封,再到鄭州、安陽。毛澤東確定的這條路線,覆蓋了歷史上黃河水患頻繁的黃河下游地區。

接著,確定隨行人員。中央政治局在同意毛澤東考察黃河后,對警衛工作提出了嚴格的要求,要派中央警衛局的許多人隨行。但毛澤東決定簡從,除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等人陪同毛澤東去考察外,其他隨行人員,他隻同意葉子龍和幾個身體好的警衛隨行。至於水利方面的專家,毛澤東考慮,可採取每到一地,隨時請來水利專家咨詢的辦法,主要以當地的水利專家為主。毛澤東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如果一路帶一些水利專家出行,會使他們很辛苦,而這些中央來的水利專家,也不一定了解當地的水利情況,而每到一地,請當地水利專家來咨詢,則免去了許多人的辛苦,也會更多地了解當地的水利情況。

考察的時間,毛澤東初步確定為1952年10月25日到11月1日。為什麼說是“初步確定”?因為毛澤東考慮,在此期間可能會發生許多大事、急事,需要他親自處理。這樣可能會改變考察的時間。時間確定之后,毛澤東對葉子龍說:“你去安排一下,不要驚動很多人,也不要打擾地方。今晚就走。” 葉子龍晚年回憶道:這是毛澤東的一貫做法,戰爭年代也是如此,他說走就馬上走,說停就立即停。我理解這就叫令行禁止,來不得半點含糊。一切都確定並准備好后,毛澤東於1952年10月25日乘專列離開北京。

“千萬不要出事”

毛澤東乘坐的專列在華北大地上奔馳,毛澤東的思緒也隨著車窗外的風景閃過而起伏。26日,當列車開近濟南城時,毛澤東按滅手中的煙頭,雙眼緊盯著車窗外的黃河。滔滔的黃河水,緊貼濟南城向東流去。毛澤東覺得,黃河水位似乎比濟南城高,便問身邊工作人員:你們有沒有這個感覺?身邊工作人員仔細觀察后,都說也有這個感覺。聽到大家都有這個感覺,毛澤東的心情沉重起來。

到達濟南后,毛澤東稍事休息,就與隨行人員一起商量了在濟南的日程,第二天(即27日)就和隨行人員、山東省和濟南市的一些領導干部一起,到濟南附近的黃河地段視察。毛澤東站在黃河大壩上,凝視著奔騰的黃河水,許久沒有說話。過了一會兒,毛澤東問隨行的山東省領導干部:這裡的黃河底,要比濟南城裡的地面高出多少?陪同毛澤東的山東省領導干部回答說:要高出6至7米。毛澤東聽后,心情沉重地說:這很危險。你們一定要把這裡的大壩修好、修牢固,千萬不能出事。雨季發大水時,你們要發動群眾到堤壩上防守,密切觀察水位情況,如果有險情,就要把軍隊調上去,堅決守住大壩,決不能讓黃河水漫出來淹了濟南城,不能出事。毛澤東沉思了一會兒又說:我深知,黃河發洪水,為害十分嚴重﹔即使黃河水測滲,也會給人民造成災害。你們也要防止測滲。毛澤東到濟南后,當地省、市領導特意安排他去參觀大明湖。27日下午,毛澤東看完大明湖后,羅瑞卿請示毛澤東還看什麼?毛澤東說:“我們去濼口大壩。”在去濼口大壩的車上,毛澤東問趕來陪同他視察的許世友:“你知道為什麼叫濼口嗎?”許世友回答說:“不知道,我沒讀過多少書。”毛澤東解釋道:“濼口也叫洛口。濼和洛通用,當湖水講,濼口在黃河南岸,濟南北邊,市內的濼水由此入濟水即黃河。”說到這裡,許世友連連稱贊說:“對,主席記憶真好。”

毛澤東在濼口大壩腳下下車,然后和隨行人員一起登上大壩,遠眺滾滾黃河水,並仔細察看濼水入黃河口以及大橋的情況。當地一位陪同干部走到毛澤東身旁,用手指著介紹,歷城北部沿黃河地區,是一段狹長的地帶。其東西長104華裡,南北寬3至5華裡,有耕地面積25萬畝,包括以濼口為重點的吳家堡、西沙、藥山、鵲山、華山等15個小鄉的十幾萬群眾生活在這裡。從古以來,由於黃河的泛濫、變遷、改道,致使濼口一帶的河底淤高,地下水位上升﹔再加上汛期南部山洪下泄,小清河排泄不及頂托倒灌,使這十幾萬畝土地越變越壞。歷城舊縣志已有“野生鹼鹵,地盡不毛”的記載,直到解放前,這裡還流傳反映黃患的一首歌謠:“春天一片霜,夏天明光光。豆子不結莢,地瓜不爬秧。”毛澤東聽后,憤憤地說:“黃患!把這裡的人民搞得太苦了。”略停片刻,毛澤東問:“濟水源出何地?”陪同干部說:“據漢書《地理志》《水經》記載,濟水自河南滎陽以北,分黃河東出,流經原陽縣南、封丘縣北,至山東定陶縣西,折東北入巨野澤,又自澤北經梁山縣東,至東阿舊治西,自此以下至濼口,就歸入了現在的黃河河道。”毛澤東問:“濼口從古以來就常常淤斷麼?”陪同干部回答:“對,是這樣的……從古至濟南解放前,這裡曾發生過數不清的屢淤屢斷、屢斷屢疏的情形。甚至還發生過決口以后,連續七八年甚至二十多年堵不住的災難。為了制止這種惡性循環,我們在此修了大壩。”毛澤東贊賞地說:“這大壩修得好嘛!”

聽了上述介紹,毛澤東面向濼口,凝視著奔騰下泄的黃河水,陷入了深思。許世友見毛澤東神色凝重,便問道:“主席,您在想什麼?”毛澤東回答說:我在想,過去二十多年都沒有堵住這個決口,給山東人民造成這麼大的黃患,為什麼二十多年沒有堵住這個決口?是因為那時社會制度不好。現在,我們建立了新中國,應該變害為利。接著,毛澤東把目光投向遠方一字一頓地說:黃河水泛濫會給人民造成危害,但我們治理黃河后,又能使黃河為人民造福。以后,我們要想出引黃河水的辦法,把那首民謠中所說的“一片霜、明光光、不結莢、不爬秧”的十幾萬畝鹵鹼地,改成稻田種水稻。我們可以引黃河水澆地,建設一些水澆田,這樣,濟南郊區的農民,不光是種玉米、種地瓜,也可以種水稻。這樣,山東農民就可以多打糧食,少吃玉米、地瓜,也能吃上大米。現在就要考慮疏通小清河,搞排水工程,這樣可以使黃河水變害為利。許世友興奮地說:“好極了。”毛澤東轉過身來,對中共山東分局的陪同人員說:歷城濼口,自古以來的黃河道,屢次淤斷,屢次修復,自從你們修了這堵大壩后,那種在歷史上屢淤屢斷、屢斷屢疏的惡性循環不見了。這樣的事情,隻有我們共產黨人才能做到。如果用引黃河水的辦法,將濼口這一帶的十幾萬畝鹵鹼地,改為稻田就更好了。在場的同志異口同聲地說:我們一定按主席的設想試試看。毛澤東在走下大壩前,千叮嚀萬囑咐的是:黃河水壩千萬不能出事,出事就是大事,就會對人民群眾造成巨大損害。因此,他對眼前的防洪工程十分關心。他仔細詢問了黃河濟南段的防洪情況,今后還要搞哪些工程?這些工程在夏季雨水大時,能不能頂用?能不能防止黃河水泛濫?當山東省和濟南市的領導同志一一作了回答后,毛澤東稍微有些寬慰。

“把黃河故道治理好”

10月28日,毛澤東乘專列離開濟南。他的下一站是徐州,主要目的是考察黃河故道。

在歷史上,黃河曾經流經徐州一帶,時間長達七百多年,給這裡的人民造成過深重的苦難。毛澤東是熟悉歷史的,因此,他要到這裡來考察一番。雖然現在黃河水已經不流經徐州了,但毛澤東還是要來這裡看一看,他要和地方干部一起,研究如何把黃河故道治好,把歷史上的黃河之害,變為今天的黃河之利。

在去徐州的路上,毛澤東望著車窗外,向隨行工作人員講起了幾年前在此進行的淮海戰役的情況。他說,當年我們打淮海戰役,以60萬對蔣介石的80萬,實際上是一鍋“夾生飯”,我們硬是把這鍋“夾生飯”吃了下去。淮海戰役勝利后,連斯大林都很贊賞我們以60萬吃掉80萬。可是,我們也付出了代價啊。這場戰役也留下了不少戰爭創傷。現在我們取得了全國勝利,就要領導人民,醫治好戰爭創傷,把國家建設好。現在,我們要把黃河治理好。

28日當天,毛澤東的專列就進入了徐州火車站。事先,毛澤東讓隨行工作人員不要向徐州地方干部打招呼,因此,當他的專列開進徐州火車站后,徐州市的領導干部們方才知道毛澤東主席到了。他們急忙趕到車站迎接。毛澤東下了專列,到招待所后,剛剛坐下,就要徐州市的領導干部們匯報工作。徐州市的領導干部說:我們事先不知道毛主席要來,因此沒有准備。毛澤東笑道:我就愛聽沒有准備的匯報。

於是,徐州市的領導干部開始匯報工作。因為沒有預先准備,他們的匯報沒有次序。毛澤東不時打斷他們的話頭,提出一些問題。其中,最多的是如何把黃河故道建設好的問題。聽了當地干部的一些回答后,毛澤東提出,要到雲龍山頂去,實地考察黃河改道之前的黃河故道。休息了一會兒,毛澤東就在徐州當地干部和自己的隨行人員的陪同下,登上了雲龍山頂。

在徐州雲龍山,毛澤東極目遠望,眺望著明清黃河故道,心情格外好。當他看到,清朝咸豐五年黃河決口改道以前的黃河故道上至今仍然比較荒涼時,目光開始嚴肅起來。他問了當地干部改造黃河故道的計劃后說:過去,黃河流經這裡,長達七百多年,上游帶下來的泥沙很多,把河道淤住,每年一到夏季和秋季,黃河水都會在這一地段決口,造成洪災,給徐州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困難。清朝也想治理這個地段的黃河,乾隆皇帝就四次到這裡來巡視,想治理黃河。可是,他還是沒有治理好。到清朝咸豐年間,黃河從這裡決口改道,又給人民造成了很大災難。現在我們建立了新中國,人民當家作主了,就要依靠人民的力量,把黃河故道治理好,變害為利。毛澤東接著對治理黃河故道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設想。他說:在黃河故道的山上山下,都可以栽一些樹,有防風沙的,也有果樹。要林業部門的同志來考察一下,這裡適合栽什麼樹,栽樹也要因地制宜。栽防風沙的樹,可以減少這裡的風沙危害﹔栽種果樹,結了果子,可以去賣,農民有了收入,就能改善自己的生活。我們要千方百計帶領人民,把戰爭創傷醫治好,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好。

“要把大堤、大壩切實修好,修牢固”

毛澤東離開徐州后,直奔河南省。他到河南省的第一站,是蘭封縣。29日,毛澤東的專列由徐州轉道隴海線西上,到達蘭封縣。毛澤東事先知道蘭封縣是個很貧困的縣。為了不給該縣帶來接待方面的麻煩,待專列到達蘭封縣后,毛澤東決定就住在車上。他在車上接見了縣和地區聞訊趕來的干部,向他們詢問的主要問題,就是治理黃河災害問題。毛澤東提出許多問題,也幫助地方干部分析這些問題,並且幫助他們拿出治理黃河災害的辦法。

30日上午,毛澤東在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王化雲、副主任趙明甫及河南省黃河河務局長袁隆等陪同下,前往1855年(清咸豐五年)黃河在銅瓦廂決口改道的地方,即今蘭考縣東壩頭察看。在乘車向黃河邊的東壩頭行進途中,毛澤東問王化雲治理黃河的情況,以及今后對治本有何打算。王化雲匯報說:近期為了解決洪水對黃河下游億萬人民的威脅,正在制定修建邙山水庫和三門峽水庫的規劃。毛澤東仔細地聽了制定規劃的匯報后,對在座的人們說:大水庫修起來,解決黃河水患,還能灌溉、發電,是可以研究的。

毛澤東的專列駛抵東壩頭。在這裡,黃河正從這裡轉向東北奔騰而去。清晨,葉子龍早起,卻發現毛澤東早已經下了專列,在路基上活動身體。看到葉子龍,毛澤東說:“走,我們到那邊看看!”說著,大步向遠處的一個村子走去。葉子龍緊緊跟隨在后面。 毛澤東說:“這裡自古以來就是窮地方,陝北也苦,可是有地種,有窯洞住,這裡不行,地裡不打糧食,黃河如果決口,就什麼都沒了,苦不堪言啊!解放幾年了,不知老百姓的生活怎麼樣呢?”路邊有一個打谷場,一老一少兩個農民正在掀蓋在玉米堆上的席片。毛澤東穿過田間小路向那裡走去。忽然一腳踩到一堆牛糞上,他把鞋底上的牛糞一點一點地抹到地裡,然后在田埂上蹭了幾下,輕鬆地笑著說:“喔,不小心,不小心!”許多年后,葉子龍回憶說:毛澤東最開心的一笑,是踩到牛糞上那一刻。

毛澤東下專列,是為了實地了解修堤、修壩的情況和防洪能力。他們來到打谷場地,兩位農民停下手裡的活。葉子龍問這是什麼地方,那位老農說這個村子叫許貢庄。毛澤東從糧堆上拿起一穗玉米,問:“老鄉,今年的收成怎麼樣啊?” “不咋樣,哪年不是這樣,咱這鹽鹼地不打糧食!”老農回答。毛澤東接著問:“打的糧食夠吃嗎?日子過得好不好?”“比解放前強多了,托共產黨的福啊!”老農答道。離開打谷場,毛澤東一行走進村子,進入一個農家院,這裡有三間草房。堂屋不大,五六個人進去就站滿了。屋裡黑洞洞的,一位老婦人正在灶前干活。 毛澤東又與老太太聊了會天。之后,他徒步登上了黃河大堤,感嘆道:“好一個黃河之水天上來!”他察看了歷史上黃河決口改道的地方,向王化雲了解治理黃河的規劃。毛澤東問的問題很廣泛。他特別關注當年黃河決口的歷史情況,岸邊受災的情況。他還詢問了清朝和民國時期各地方政府治理黃河的情況,還向專家詢問了固堤防洪的措施。毛澤東看完東壩頭,又問王化雲:你說黃河是個“懸河”,怎麼在東壩頭看不出來呢?我還想再找個地方看看。王化雲回答說:東壩頭背河一面是黃河走了幾百年的地方,所以現在大堤內外不太懸殊。到開封柳園口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些。毛澤東說,那我們就去那裡看看“懸河”。30日下午,河南省地方干部帶毛澤東來到柳園口大堤。他站在黃河大堤頂上向北眺望,黃河在高高的河床裡奔流,回頭南望堤外村庄,好像坐落在凹地裡。他問:這裡的河面比開封城裡高不高?王化雲回答說:這裡黃河水面比開封城地面高三四米,洪水時更高。毛澤東聽后深有感觸地說:“這真是懸河啊!” 毛澤東問身邊的河南省主要領導:“如果河水漲到天上去怎麼辦?” 那位領導同志回答:“請主席放心,我們河南人民決心在主席的領導下,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水漲一寸,壩高一尺,確保沿岸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毛澤東微笑不語。他走下黃河大堤向河邊走去。在一片灘地上,他探下身去抓了一把泥沙,細細地看,問泥沙是從什麼地方來的,有多少?王化雲回答說:這些泥沙都是西北黃土高原沖下來的。據陝縣水文站測驗,年平均有十幾億噸泥沙送到下游。大量泥沙在下游河道淤積,是黃河不斷決口改道泛濫的一個原因。毛澤東看著大堤內外的懸差和坐落在低窪處的村落,望著遠處開封城中隱隱綽綽的鐵塔和龍亭,陷入了沉思。毛澤東站在大堤上,邊向四周觀看邊說,你們看,這真是“懸河”。這裡的河水比村子裡的樹梢還要高。他囑咐說:要把大堤、大壩切實修好,修牢固。發大水時,有危險,黨政軍民要一齊上,萬萬不能出事。毛澤東返回專列,囑咐送行的當地領導:“你們不要送了,把黃河的事情辦好,我們都能睡個好覺。”

“一定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

毛澤東回到專列上。專列繼續駛往開封。他很有興致地向王化雲詢問起今后治理黃河的規劃。毛澤東特別關心治理黃河的長遠打算,在談話中,毛澤東談了他的一個設想:南水北調,用長江的水來補充黃河。他說: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果有可能,借點來是可以的。

其實,毛澤東早就有從長江“借水”到黃河的打算。他這個打算,是受到了孫中山和其他一些著名人士觀點的啟發。20世紀初,孫中山在規劃中華民國的藍圖中,就曾在他的《建國大綱》裡提出了“引洪濟旱”“引江濟河”的主張。“引江濟河”,就是引長江水補充黃河,同時沖刷黃河中的泥沙。可以說,孫中山是上世紀第一個長江水調黃河的倡導者,這種大膽的想象在今天看來也是一種恢宏的氣魄。1931年,當長江洪水淹到武漢時,知名人士翁文灝、孫越琦和張沖等人懷著“治洪救民”的激情,向國民黨政府提出了導出部分長江之水的“川水濟渭”方案。他們說:“像我們這樣一個水資源十分貧乏的國家,怎麼能每年放幾千億立方米洪水泛濫成災、害人之后,白白流入大海?我們一定要實行孫文的主張:引洪濟旱、引江濟河!”對於孫中山的“引江濟河”的主張和翁、孫、張等人的觀點,毛澤東是知道的。

1935年的一天,率紅軍長征到達四川的毛澤東,為了紅軍的團結,親自去找駐扎在阿壩的張國燾。途中經過一個叫麥爾瑪的村子,在村頭的一個山丘上,他看到了山腳下的兩條河流,一條往南,一條往北,就問熟悉當地情況的干部:這是什麼回事?有人告訴他,南面的流入長江,北面的則流入黃河。毛澤東突發奇想地說:“從山中打個洞,長江的水就流到黃河了。”這是毛澤東產生引長江水到黃河的第一次調水設想。后來毛澤東轉戰陝北之后,面對干旱的黃土,又一次提到他在四川看到這個山丘時形成的設想。

今天,毛澤東又一次提出這一設想。他說:隋煬帝一輩子挨罵,但大運河這件事他做對了……今天,我們可以考慮從長江借點水到黃河來。

30日晚上,毛澤東住在河南省開封的河南軍區。大家都休息了,可是毛澤東房間的燈光還亮著,毛澤東在燈下興致很高地閱讀《河南通志》《汴京志》《龍門二十品》碑帖。毛澤東有個習慣,每到一地,都要找當地的方志閱讀,了解當地的歷史變遷和風土人情。

31日,毛澤東要到河南省新鄉去看引黃灌溉工程。當年,這裡還是平原省。要進入平原省了,毛澤東就堅持不要河南省的負責同志陪同了。在離開開封北上的時候,毛澤東對前來送行的王化雲及河南省委書記張璽、省政府主席吳芝圃、省軍區司令員陳再道等再次說了那句話:“一定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

這句話后來廣泛流傳,成為一代人治理黃河的口號。

陪同毛澤東考察黃河的葉子龍晚年回憶道:“許多回憶文章都談到,毛澤東視察黃河時心情很好,並與隨行人員和當地領導談古論今。但據我的親身體驗,在這段時間裡特別是在視察黃河的過程中,他的表情是頗為凝重的。他對我說過:‘黃河孕育了中華民族,也害苦了成千上萬的中國老百姓。’他始終在想一個問題,怎麼樣化害為利,讓黃河造福於人民。在他的心目中,黃河是與人民連在一起的。他深深地愛著黃河,愛著人民。對人民的疾苦他充滿了同情。”

親手搖開了引黃灌溉大閘

原來毛澤東沒有准備到鄭州,但當專列到達鄭州境內時,毛澤東提出在這裡下車到邙山去看一看,目的是看一看新建成的引黃灌溉大閘。毛澤東登上邙山,察看了邙山水庫壩址和黃河形勢。過黃河到北岸后,毛澤東來到引黃灌溉濟衛工程———人民勝利渠工程渠首閘,向陪同的黃河水利委員會副主任趙明甫詳細詢問了工程建設情況和灌溉效果。當聽到趙明甫匯報說人民勝利渠能引黃40個流量,灌溉40多萬畝,發展可達70多萬畝時,毛澤東很高興並說:是否下游各縣都搞上一個閘?

毛澤東臨時決定,到黃渠去看一看。毛澤東率一行人到了引黃灌溉大閘管理處,聽完管理人員的匯報和介紹。毛澤東問了許多問題,也提出了許多建議。最后,毛澤東帶商量的口氣對管理人員說:把閘門打開,看一看進水可以嗎?陪同人員告訴毛澤東,現在這裡還沒有通電,開閘都是人搖。毛澤東提議:那我們一起去搖開大閘好嗎?說完,毛澤東脫去大衣,和大家一起搖引黃灌溉大閘。閘被毛澤東等人搖開了,黃河水流進水渠。毛澤東非常高興。他坐下來,點燃一支煙,邊吸煙邊看著流進水渠的黃河水,說:沿黃河一線,如果每個縣都能建一座引黃河水的大閘就好了。在回列車的路上,他又說:“變害為利,這是最好的辦法。”毛澤東上了專列,向北駛去。在專列上,毛澤東說:從黃河到衛河,這條人民開發的新渠,改變了過去黃河下游隻決口遭災、不受益的情況,起到了造福人民的作用。

11月1日,毛澤東來到安陽,參觀了著名的殷墟。

結束了為期一周的考察之后,毛澤東於11月2日乘專列北上,11月3日凌晨1時回到北京。

晚年仍然惦記著第二次考察黃河

自從第一次考察黃河后,毛澤東一直惦記著第二次考察黃河,同時也考察長江。他設想,第二次考察黃河,不要坐火車了,一定要騎馬考察。

1961年3月,毛澤東在廣州中央工作會議上提到,他要視察黃河、長江。他說:“我很想恢復騎馬的制度,不坐火車,不坐汽車,想跑兩條線。從黃河的河口,渦江而上,到她的發源地,然后跨過喜馬拉雅山,沿長江的發源地,順流而下。不要多少時間,有三年時間就可以了,頂多五年計劃。”

1961年8月,毛澤東在廬山與他的衛士長張仙朋聊天時說了他的志向:“我有三大志願,一是要下放去搞一年工業,搞一年農業,搞半年商業,這樣使我多調查研究,了解情況,我不當官僚主義,對全國干部也是一個推動﹔二是要騎馬到黃河、長江兩岸進行實地考察。我對地質方面缺少知識,要請一位地質學家,還要請一位歷史學家和文學家一起去﹔三是最后寫一部書,把我的一生寫進去,把我的缺點、錯誤統統寫進去,讓全世界人民去評論我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

1962年4月,毛澤東和即將調到西安工作的機要秘書高智告別時,他要高智為他去陝北考察黃河做好准備。他說:“我們東渡黃河的事,你還記得嗎?我的老青馬被擠下黃河,它拼命游上了岸。”略加思索后,毛澤東又說:“轉戰陝北時,你經常打前站、號房子。這一次,你還打前站,我隨后就來。我到陝西后,要騎馬沿黃河走一趟……”

1964年,年逾古稀的毛澤東開始准備將第二次考察黃河的計劃付諸實施。他指示身邊工作人員要練習騎馬,要學會查資料,做好各方面的准備。他還准備組織一個智囊團隨行,吸收一些科學家參加,其中有搞天文的,有搞地理的,搞歷史的。中央警衛局還秘密組織了一支騎兵大隊,以便在需要時,隨毛澤東考察黃河。這支部隊已經在北京郊區的西山訓練好幾年了。1964年夏天,還把毛澤東馴養的馬運到北戴河,讓毛澤東騎上走了幾圈。當時還有人拍攝了毛澤東騎馬的照片。

毛澤東自己也沒有料到,這是他最后一次騎馬。這一年夏天,北部灣事件發生,美國擴大了侵略越南的戰爭,中國南部邊疆直接受到戰爭威脅,中央高層考慮直接出兵或怎麼樣間接援助越南之事。毛澤東在這一年的8月6日,在一份文件上批示:“要打仗了,我的行動要重新考慮。”這裡說的“行動”,就是准備好了的考察黃河的行動。這個行動自然被取消了。

但是,高智沒有忘記毛澤東的任務。他於1965年在出國去印尼之前,乘車從西安到北京,沿路對黃河進行了調查,還做了詳細的記錄。哪個地方有什麼山,有什麼溝,有什麼洞,最長的洞有多少公裡。哪段路好走,哪段路不好走,哪裡可以歇腳等,都有詳細記載。到北京后,高智立即去見毛澤東,毛澤東高興地問了西安到北京黃河的情況。他說:“我有些好高騖遠,我要騎馬沿黃河走一趟,可是脫不開身,一直不能如願……我對陝北是有感情的,我在江西呆的時間短,在延安呆的時間長,我還要回去看看,吃陝北的小米,沿黃河走一趟。”

可惜,由於種種歷史原因,毛澤東最終沒有實現第二次考察黃河的心願。但是,他對黃河的情感和關注,一直伴隨他終生。 

頻道精選


本網推出長篇連載《長征記》

誰是中央紅軍長征中犧牲的職務最高將領?

長征中30名“女神”:“個個都不簡單”

毛澤東的父母如何深遠影響他的一生

毛澤東一生中如何慨然面對生死問題

毛澤東眼裡的“毛澤東”

共和國元帥朱德:毛澤東贊他“度量大如海意志堅如鋼”

大別山走出的哪位紅軍戰士成為優秀外交家

土地革命時期重慶走出哪十位紅軍高級將領

(責編:楊文全、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毛澤東紀念館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