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
2018年07月20日07:53 來源:北京日報
1955年9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授銜授勛典禮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隆重舉行。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將“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命令狀”授予朱德(資料照片)。
羅榮桓、賀龍、聶榮臻三位元帥
粟裕和陳賡大將
三帥請讓
軍銜是軍事級別標志,是軍人榮譽與責任的象征。共和國的首次評銜,更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一個革命軍人的歷史性評價,不但事關此后的待遇,更是對既往貢獻的認可。1954年就任總干部部第一副部長的宋任窮,協助時任部長的羅榮桓主持工作,主抓評銜評勛,他曾對夫人說:想不到幾十年南征北戰,最難干的卻是這兩項任務。
為了肩上的星星,擺資格、列戰功、鬧情緒,甚至哭鼻子的,都有。面對此情此景,毛主席說了那句名言:“男兒有淚不輕彈,隻因未到授銜時。”打仗時連命都不要,現在為肩上一顆星,硬要爭一爭,鬧一鬧有什麼意思?其中緣由也不難理解:肩上少一顆豆,臉上無光嘛!同一時間當兵,誰也沒少打仗,回到家中老婆也要說哩。
不過,更多軍人面對榮譽淡然處之,不為名利爭短長——讓銜的故事一再上演。
著名軍史專家、軍旅作家董保存確認:有三位元帥都提出了讓銜。
時任總政治部主任兼總干部部部長的羅榮桓掌管全軍的軍銜評定工作,得知元帥的提名名單中有自己,立即給黨中央和毛澤東寫信,說明自己比其他幾位擬授元帥軍銜的同志參加革命較晚,對革命貢獻不大,請求不要授予他這麼高的軍銜。
給毛主席寫信的還有徐向前。徐帥的理由是:既然革命已經成功,當不當元帥無所謂。徐向前是黃埔第一期的畢業生,性格內向,從不夸夸其談,蔣介石給他的評語是資質平平。蔣校長哪裡想到,這位平時沉默寡言的學生在后來的作戰中,把那些深得校長器重的愛將打得滿地找牙。從參加廣州起義,到拿著地下黨的小紙條去找毛澤東﹔從鄂豫皖擊破“會剿”,到長征三過草地,血戰河西走廊……徐帥不止一次說過:“許多同志犧牲了,如果他們還活著,元帥、將軍應該是他們……”
葉劍英則直接請求隻要大將軍銜,他在元帥擬定名單相關報告上寫道:“我誠懇請求,我最多擺在大將的軍銜上。這是歷史的定評。”葉帥的二女兒葉向真60年后才第一次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檔案館看到這份報告,她后來回憶說,父親當年的主要精力集中在遼東演習上,幾乎沒有參與授銜工作。但在飯桌上聽父親說起,自己作為總參謀長,多是在后方,應該把榮譽讓給其他長期在一線指揮作戰的同志,是他們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把天下打下來的。
將軍們也不乏主動請求降銜者。
十位大將中惟一沒能出席中南海授銜典禮的是有“中國的夏伯陽”之稱的虎將徐海東,他一直在大連養病。得知自己被提名大將時,適逢周恩來總理前去看望,徐海東向總理提出:我長期養病,為黨工作太少了,“大將軍銜,受之有愧。”
窯工出身的徐海東久病纏身是真,九死一生、屢立奇功也是實打實的:他九次負傷,身上戰創17處,最重的一次是在長征途中的庾家河戰斗中,一顆子彈從其左眼下鑽入,從頸后穿出,喉嚨被瘀血堵住,呼吸困難,生命垂危。緊急關頭,護士周少蘭伏下身子,一口一口將其喉嚨裡的瘀血吸出,並晝夜寸步不離地悉心照顧。在昏迷4天4夜后,他奇跡般地活了過來,且在醒后第五日即由四人抬著指揮作戰,且屢戰屢勝。而那位救命的護士后來成為他妻子,並改名周東屏,意為“徐海東之屏障”,成就了一段軍中佳話。
聞戰則喜的徐海東自謂“打仗有癮,走路有癮,喝酒也有癮,就是沒官癮”,被蔣介石視為“文明一大害”,國民黨用飛機撒傳單,上寫“凡擊斃彭德懷或徐海東者,當賞洋十萬!”和懸賞彭德懷金額一樣,可見徐海東的分量。后來閻錫山也發通緝,懸賞五萬,徐海東還“抱怨”閻錫山太小氣了。徐海東率領的紅25軍,從大別山打到陝甘,連戰連捷,入陝時兵強馬壯、軍容威武,是第一支完成長征的紅軍隊伍。1935年冬,毛澤東派人向徐海東借2500塊錢,以解決中央紅軍的吃飯穿衣問題。徐海東問供給部部長:家底有多少?答曰:7000塊。徐毫不猶豫命令:留2000塊,拿出5000塊送中央。同時復信一封,表示紅25軍完全服從中央紅軍的領導。這筆錢和這份忠誠幫助中央紅軍度過了到達陝北后最艱難的第一個冬天,毛澤東贊其為“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
整整20年后,在病榻前,周總理緊緊握著徐海東的手說:“海東同志,你是在長期革命斗爭中累病的嘛,你為黨的事業做了很大貢獻。我認為,授你大將軍銜不高也不低。”
“五百年前,大將徐達,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將許光達,幾番讓銜,英名天下揚。”毛澤東的這番話讓許光達成了1955年讓銜群英中最耀眼的大將。
1927年許光達接到黨組織的通知去南昌參加起義,跋山涉水到達時,南昌起義已經失敗。他仍南下追趕起義部隊。有人問他:為什麼要追敗軍之師?他答:“雖敗猶榮。”又問:這不是去送死嗎?他答:“雖死猶生。”
1947年胡宗南進犯延安,中央機關撤至黃河邊,東西兩側大河滔滔,南北敵軍步步逼近,危急中,許光達奉令馳援。他率部冒雨到達烏龍鎮,一溝之隔,中央機關的隊伍隱約可見。許光達召各旅旅長登高而望,指著對面下令:“看到了沒有,毛主席、黨中央就在前面。哪怕敵人的炮彈落在我們身上,也不許后退一步!”激戰一晝夜,擋住了敵三個旅的輪番進攻,護中央機關安然轉移。
得知自己在擬授大將的名單上,這位19歲就當上“娃兒連長”、身經百戰、遇險十余次屢屢大難不死的裝甲兵司令員,竟然一連幾天“惶惶難安”,他對妻子說:我這頂烏紗帽是建立在多少戰友、下級流血犧牲基礎之上的,他們長眠在我們戰斗過的地方,我這個幸存者今天得此榮譽,是“一將功成萬骨枯啊!”幾經思考,他給毛主席和中央軍委領導寫了一份降銜申請書:
回顧自身歷史, 1925年參加革命,戰績平平。1932年-1937年,在蘇聯療傷學習,對中國革命毫無建樹。而這一時期是中國革命最艱難困苦的時期﹔蔣匪軍數次血腥的大“圍剿”,三個方面軍被迫作戰略大轉移。戰友們在敵軍層層包圍下,艱苦奮戰,吃樹皮草根,獻出鮮血,生命。而我坐在窗明幾淨的房間裡喝牛奶,吃面包。自蘇聯返國后,這幾年是在后方。在中國革命的事業中,我究竟為黨和人民做了些什麼呢?
……
為了心安,為了公正,我曾向賀副主席面請降銜。現在我誠懇慎重的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請:授我上將銜,另授功勛卓著者以大將!
在中央軍委擴大會上,毛澤東拿著這份許光達的申請說:“今天我要向你們介紹一位甘心把自己的級別降低的人,他就是許光達同志,這是一面鏡子,一面共產黨員毫不為己、不謀私利的鏡子!他將始終成為我黨、我軍上下一面很好的鏡子!”
“三讓將軍”
1955年自請降銜的人不少,真正“成功”者並不多,成功率高的恰恰是管干部、管評銜的將軍們。
“1955年父親被評為上將,實際上他是符合大將條件的,父親主動提出了降銜。”說這話的是宋任窮之子宋克荒。論級別,宋任窮是正兵團級﹔論職務,紅軍時期他曾任紅28軍政委、代軍長,1955年時任總干部部第一副部長,行政4級。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檔案館珍藏的1955年1月16日彭德懷、羅榮桓寫給毛主席的《關於元帥、大將、上將問題報告》中,宋任窮的名字赫然列在大將名單中,成為宋任窮自請降銜的歷史証言。
另一位正兵團級、總干部部副部長也自請降銜並成功——為了把自己成功地降下去,他三番五次打報告、給領導“做工作”,最終將自己“落實”為中將。在授銜儀式舉行的前一天,周總理專門把他請到中南海面談﹔還特地把攝影記者叫來,與之合影留念。在授銜慶祝酒會上,劉少奇對他說: “你是一名應該授上將而沒授上將銜的中將。”彭德懷也說:“你那兩顆金豆的含量可不一般啊。”
他,就是中將裡排位第一的“三讓”將軍徐立清。
看到擬授上將軍銜人員名單中有自己名字時,作為總干部部副部長的徐立清先是“以權謀私”,直接將自己的名字悄悄“下調”到中將行列。
羅榮桓部長找他談話,批評他:“這是中央軍委定的,正兵團職的一般都授上將,你的名字怎麼能隨便劃了呢?你徐立清是有貢獻的,是夠資格的嘛。”於是,羅榮桓又把徐立清的名字加回了上將名單中。
徐立清給中央軍委和羅榮桓部長寫信,列舉了申請低授的“充分”理由:一是不突破最初的設想﹔二是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估價,克服名利思想﹔三是便於做一些爭軍銜同志的工作,保証授銜工作的正常進展。
夫人很支持他:“咱不要在待遇上、名利上和別人爭高低。”
但也有人勸他:你符合上將條件,非要個中將不可,其他夠上將條件的同志該怎麼想?這話倒讓徐立清有點為難了。
恰在此時,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的降銜報告得到了毛主席的盛贊,徐立清連夜給過去的搭檔許光達打電話,交流“經驗”。許光達說:“這是我們個人的想法,跟別人沒關系,要堅持下去做出榜樣來。看那些爭著要高銜的人有啥話可說。”
深夜,徐立清輾轉反側,難以入眠,於是披衣起身,伏案再次給中央軍委和羅榮桓部長寫信。
羅榮桓拿著信和賴傳珠、宋任窮兩位副部長商量,大家一致認為:徐立清新中國成立初期就任大兵團政委,又時任軍委總干部部副部長,在群眾中威信高、影響大,還是應該授予上將軍銜。這個意見上報給彭德懷副主席也得到了認可。
彭德懷特意三次找徐立清談話,但徐的態度非常堅決。他的信一次又一次寫給毛主席、中央軍委和羅榮桓部長,最后驚動了周總理出面做他的工作。總理說得入情入理:“你這種精神值得提倡,從戰爭年代到和平時期,你始終保持著這種優秀品質,難能可貴!不過,你是完全符合授予上將軍銜條件的,不要認為自己是總干部部的副部長就可以低授。”徐立清坦承有些人爭官爭位、不顧大局,覺得隻有自己低授了,才能理直氣壯地做他們的工作。周總理感慨道:“主席說許光達是一面明鏡,我說你徐立清也是一面鏡子,是難得的一位好同志嘛。”
1955年的 “讓銜”,只是這位“三讓將軍”人生中的“第二讓”。此前,他曾經申請“讓級”——把自己應評的正兵團級降為副兵團級﹔之后,在醫院的病榻上,他親自給中央軍委寫信,請求“讓位”——建議免去他總干部部副部長職務,以便及時任命新人。1983年,徐將軍病逝於北京,享年73歲。他生前對子女們說:“我一生選擇了革命、選擇了黨,這條路走對了。我沒有遺產留給你們,爸爸隻留給你們一句話:要始終堅信黨是正確的,群眾是最公道的!”
上一頁 | 下一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