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 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的新进展--党史频道--人民网
人民网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十六大以来 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的新进展

何树平

2012年11月11日22:5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 字号

二、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进入2003年,承接新世纪以来的态势,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曾对第二季度的经济造成一定的冲击,但很快就走出低谷。非典一结束,我国经济开始出现过热苗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煤电油运日趋紧张……到第四季度,GDP比2002年同期增长超过11%,创1997年以来的新高。

面对一个时期纷繁复杂的经济形势,党中央果断作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系列决策部署。200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暂停审批各类开发区的紧急通知》;9月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004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先后发布了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等行业盲目投资的若干意见;“两会”后,紧紧把住信贷和土地两个闸门,加大调控力度。4月,国务院严肃查处了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违规建设钢铁项目;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果断结束实行了七年之久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带有扩张性的稳健的货币政策。2005年3月起,国务院陆续出台了有关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2006年成为连续推出收紧性货币政策最频繁的一年……

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根据需要和可能,保持一个适宜的增长速度是至关重要的。经济增长速度低了不行,过高也不行。速度低了,经济增长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经济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矛盾难以解决;速度过高,势必造成经济关系紧张,重大比例失调,导致经济大起大落。各国的经验证明,经济发展每次出现大的波动,都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调整过来,不仅错过了宝贵的机遇,也往往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通过宏观调控,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态势,是对执政者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大考验。

连续几年的宏观调控实践表明,我们经受住了这样的考验。从2003-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年度间的波幅很小,仅为0.1至0.9个百分点,平均为0.48个百分点,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平稳程度高的最好时期之一。既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又保持了经济较快增长的好势头,有效防止了“苗头性问题演变成趋势性问题、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问题”,这在新中国经济史上也是第一次,意义十分重大。充分证明中央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是及时的、正确的、有效的,也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把握程度在进一步提高,驾驭经济发展大局的本领在进一步增强。

当然,促进经济增长,不仅是增加数量,而且要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效益,还必须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长期积累、制约全局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在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用“四个刻不容缓”来集中概括,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刻不容缓,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刻不容缓,推进协调发展刻不容缓,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刻不容缓。这些问题既是经济运行中重复出现盲目投资和较大波动的根本性原因,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应该说,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党中央已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提出,要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2004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要求“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继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后,2004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构想。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三农”问题自此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历年关注的重点之一。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增值税转型试点,等等。


相关专题

分享到:
(责编:孙琳、王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