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坚持和发展

■李君如
2012年11月15日19:2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党的文献》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摘要]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既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思想,又对其晚年错误进行纠正的基础上,由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开创,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推进到21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新世纪继续坚持和发展的,是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和经济特区的设立,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起点。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党和人民经历了五次重大历史关头的考验,回顾这些考验,我们可以看到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这场新的革命是十分艰辛的,也是有内在逻辑的,是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矛盾,解决了老的矛盾后又要解决新的矛盾,在解决矛盾中与时俱进的逻辑,是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客观的辩证法”、“历史的辩证法”。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艰辛探索的基础上,由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所开创,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推进到21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新世纪继续坚持和发展的,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一、 伟大的历史转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的问题。“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不仅使党和国家面临着十分困难的局面,同时还把人们的思想搞乱了。从“文化大革命”走出来的中国,是继续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路,或者走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邪路,还是闯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路?党和国家面临着向何处去的历史抉择。

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头,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挺身而出,以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从党的路线破题,领导全党进行拨乱反正。一是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是果断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全党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的战略转移,与此同时,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党的政治路线;三是大刀阔斧地平反冤假错案,在解放大批老干部的基础上,提出干部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标准,形成了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组织路线。在此基础上,以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为重点,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完成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全党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后,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那么,我们在实践中是怎么探索并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呢?

邓小平领导的探索有两个起点:一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二是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过去,我们讲得比较多的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对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强调不够,这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我国农村区域广大、农民人口众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作为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基础,作出了很大贡献,也受到很多束缚;我国经济文化的落后,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生活贫困主要也体现在农民贫穷上。因此,农村的改革牵动全局,影响深远。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国原有的农村经济,总体上没有完全摆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小生产状态,农村通过改革解放出来的生产力还不完全是现代社会化的生产力。而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对我国的生产力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包括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种现代化的生产力,可以通过自主创新和艰苦奋斗逐步达到,也可以通过借鉴、利用和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和经验来实现。

(责编:孙琳、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