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毅然戒烟
毛泽东常跟秘书谈起“73、84,阎王不请自己去”的民谚。毛泽东75岁时,患了一次重感冒,头痛咳嗽。卧床养病的他仍然想抽烟,但一抽又咳嗽不止,他感叹道:“人病了,烟都没味。”这话很快被李先念知道了,就建议毛泽东抽一种特制的雪茄烟,说“这种烟可以解瘾,又不会咳嗽”。毛泽东不太相信,要患有严重气管炎的机要秘书徐业夫试抽,徐秘书抽后果真不错,确如李先念所言,结果毛泽东也试抽了几天,真的没有咳嗽,才相信,便说:“不试不知道,一试才知道,这种烟适合我抽。”从此,毛泽东就一直吸这种特制的雪茄烟。
雪茄烟原产于四川省,卷烟的封口设备则来自越南。它包装普通,却品质优良,若20秒内未吸,便自动熄灭,能预防火灾。毛泽东吸了一段时间雪茄烟后,发现此烟春季容易受潮,如有一次在庐山时,云雾很重,雪茄烟大都受潮了。还有一次在北戴河,空气湿度大,毛泽东感慨地说:“这烟又上潮了,我吸不动,你们帮我想想办法吧!”针对这种情况,工作人员开动脑筋,反复试验,后从白炽灯可以烤烟受到启发,做了一个木箱,箱内用铁丝隔层,安装白炽灯管,集中热量,然后放进香烟。自从有了这种独特的烤烟箱后,毛泽东再也没有发生“吸不动”烟的现象了。
毛泽东一向不用烟嘴抽烟,后来保健医生考虑到他身体欠佳,吸烟过量会危害健康,就建议使用烟嘴,这样可以过滤一些尼古丁。毛泽东采纳了这个意见。后来听说国外有种烟嘴很先进,可以安装过滤药物,能进一步减少尼古丁等有害物质的吸入,就托外交部购买了两打。外交部买来送至中南海,并呈上单据,共94.23元人民币,毛泽东的生活管理员想在招待费中报销,被毛泽东知道了,坚决反对,表示要自掏腰包,在工资中支付。管理员将此事报请中央办公厅,中办考虑再三,认为从主席稿费中报销为妥,便将单据交给负责管理毛泽东稿费的中央特别会计赖祖烈,由他报销支付。
这种“进口烟嘴”很适合毛泽东吸烟,工作人员又开动脑筋,制作了一个小木箱,专门用来放置烟嘴、过滤药物、消毒的酒精、镊子、棉球等。凡毛泽东用过的烟嘴,工作人员都将过滤药物用镊子挑出来,用酒精擦洗消毒,然后重新装上新的过滤药物,这样就更安全了。
毛泽东下决心戒烟是在晚年时期,当时他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了,血压偏高,眼睛患白内障,咽喉出现炎症,而且常有咳嗽,大家劝他老人家戒烟,他自己也觉得应该戒烟了,便爽快地答应大家的要求。
从前,有时在特定环境下,受着纪律的约束而不能吸烟时,毛泽东就把烟放在鼻子上嗅一嗅,用这种方式来熬过烟瘾难关。现在为了戒烟,毛泽东又用上此法,每当想吸烟时,便抽出一支烟来叼上,只是不点火。后来他不再叼在嘴上,而是拿在手上不停地摆弄着,但更多的时候是放在鼻子上嗅了又嗅。有一次周恩来到丰泽园与他交谈,毛泽东下意识地拿出一支香烟,两只手各握一头,来回摩挲摆弄,然后放到鼻子边,使劲地嗅了嗅。周恩来见状,同情地说:“主席,你实在熬不住,就抽上一支吧!”毛泽东听后哈哈大笑,马上将烟放下,说:“不能抽了,我已经戒了嘛,这些日子,你哪里看到我还抽烟哩!”就这样,毛泽东终于告别了伴随他半个多世纪的烟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