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情倾山东 功著人民——纪念谭启龙同志诞辰100周年

□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2013年01月03日10:13   来源:大众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三、执政为民 全面主持山东工作

1961年4月,谭启龙同志担任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全面主持山东工作。他坚决贯彻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纠正“左”的错误,在农业、工业、商贸等领域全面进行调整,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逐步好转。

进入上世纪60年代,全国经济形势十分严峻。面对继续“大跃进”造成的经济全面紧张,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山东是“大跃进”造成的“重灾区”之一,国民经济面临严重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谭启龙同志担任了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勇敢地承担起领导全省人民调整整顿、发展生产的重任。在继续做好生产救灾的同时,他认真研究分析山东历次党内斗争的复杂情况,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甄别平反的指示,实事求是地为受到错误批判处分的同志进行甄别平反,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强调各级领导要加强自身修养,转变作风,带头消除隔阂,从而理顺了党内外关系,团结了广大干部和群众,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国民经济调整的中心是农业。谭启龙同志首先把调整和解决人民公社体制的缺陷和弊端作为首要目标。在生产管理体制上,继1959年将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调整下放至生产队(原高级社)之后,1961年经过全面调查研究,他率先提出将基本核算单位放在生产小队的建议,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重视和肯定,全省农村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随之全部下放至生产小队;在生活管理体制上,将公社化期间上收的社员自留地、部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发还原主,解散公共食堂,实行按工分分配,同时坚决纠正“共产风”,实行经济退赔。谭启龙还着重在纠正大计划和高产风方面进行了努力。他遵照党中央、毛泽东关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指示,多次组织大批机关干部下乡搞调查研究,强调一定要摸清真实情况,把虚假的数字指标降下来;打破原来高产指标的框框,实事求是地核定粮食产量,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区的人力、物力和自然条件制定计划。为加强农业,减轻供养负担,谭启龙还领导进行了精简非农业人口工作,使工业和城镇人口基本退缩到农业能够负担的水平。这些措施,有力纠正和解决了人民公社的体制弊端,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加强了农业生产力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复苏。

在工业调整方面,谭启龙同志从三个方面作出了努力。一是把工业转向以农业为基础和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轨道;二是降低工业生产指标,缩小基建规模,缩小工业规模,合理调整布局,改善内部结构,减少浪费亏损,精简职工;三是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整顿,实行扭亏增盈。1963年以后,工业调整的重点转向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加强企业管理、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填平补齐等措施,完成了城市工业调整任务,使之有了较快发展。

在谭启龙同志的领导下,商业和财贸战线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绩。全省围绕降低商品流通费用、提高服务质量,开展了改善经营管理活动,先后调整了商品流通渠道,改进了购销工作,整顿了集市贸易,扩大了城乡物资交流,稳定了物价,使全省城乡初步呈现出市场繁荣、经济活跃的可喜景象。

1963年以后,农业领域继续调整,谭启龙同志将重点转向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他带领全省干部群众发展多种经营,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以副养农,进行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实行南稻北移、南茶北移、南竹北移、植树造林等,使山东农业生产的形势迅速好转。到1965年,山东粮食产量达到266.4亿斤,比1962年增长51.5%,接近历史最高水平。集体经济和群众生活得到初步改善。社员人均收入达到45元,比1962年提高27.1%。

谭启龙同志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在多年深入调研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的设想,根据山区、丘陵、平原、涝洼、沙丘、沿海等不同地区的特点,先后总结了一批成功的典型经验,进行插标布点,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并有计划地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带领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前进。在治山治水、改造自然运动中,他带领全省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树立了厉家寨、下丁家、南郭大队等一批全国农业先进典型,兴建了大批骨干工程,为农业的稳产高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责编:张湘忆、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