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中央苏区时期 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实践与发展

●赵建嵩
2013年01月05日09:5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三)调整经济结构,实行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私人经济的“同时并进”

毛泽东将工业根据其经济成分科学地划分为三类,指出“现在我们的国民经济,是由国营事业、合作社事业和私人事业这三方面组成的”,并提出采取不同的政策,“同时并进”地发展三种经济。

首先,毛泽东提出“尽可能地发展国营经济”的指导思想,并估计“它们的前途是不可限量”。苏区的国营经济,是苏维埃政府直接经营的企业和商业,属于苏维埃人民所有,数量虽然有限,“只限于可能的和必需的一部分”〔14〕,但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直接影响着苏区的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是苏区经济的中坚力量,所以也成为党和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苏区共兴办了中央兵工厂、中央被服厂、造币厂、纺织厂等32家国营工厂。

其次,毛泽东认为苏区的合作社经济是以群众性的股份集资为“轮带”的集团经济,是苏区经济建设的“主要之一环”,是“党与农民的连锁”,并鼓励“大规模发展合作社经济”。苏区合作社经济发展迅速,1933年9月,苏区17个县“共有合作社一千四百二十三个,股金三十余万”,其中发展得最好的是消费合作社和粮食合作社,其次是生产合作社。合作社的发展有力地抵制了奸商的盘剥,并调剂了广大工农的生活生产需求。毛泽东对此欣喜地指出:“合作社经济和国营经济配合起来,经过长期的发展,将成为经济方面的巨大力量,将对私人经济逐渐占优势并取得领导的地位。”〔15〕

最后,对于当时在苏区占绝对优势的私人经济,毛泽东清晰地认识到“目前私人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所需要的”,而且在苏区经济中“是占着绝对的优势,并且在相当长的期间内也必然还是优势”,一贯主张“提倡和奖励私人经济”。〔16〕这一思想及政策,完全符合中国苏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也正是在这些政策的指导下,苏区的私营工商业克服了“左”倾政策的阻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促进了苏区市场的繁荣。

(四)经济建设要走群众路线,通过动员和依靠广大群众进行经济建设,并将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

中央苏区的经济建设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开展经济建设与革命战争一样,需要动员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这是毛泽东一直倡导的经济指导思想。他认为:“革命战争的激烈发展,要求我们动员群众,立即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17〕他还进一步提出了动员群众的具体方法:一是依靠群众团体,“使工会动员它的会员群众都加入经济战线上来”;二是加强宣传工作,通过群众大会“把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及“改良群众的生活,增加斗争的力量”在群众中宣传,“把群众的热情提高起来”,并号召群众为经济建设服务;三是要注意动员群众的方式,避免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要的是努力宣传,说服群众,按照具体的环境,具体地表现出来的群众情绪,去发展合作社,去推销公债,去做一切经济动员的工作”〔18〕。

对于经济发展的目的,毛泽东认为经济建设不仅要服务于革命战争,而且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让人民能够分享经济的成果。他提出发展经济的目的在于“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为树立苏维埃工作人员正确的经济建设思想,毛泽东在“全苏二大”的谈话中还强调要通过经济建设解决群众生活上的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广大群众认识到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

(责编:孙琳、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毛泽东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