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正处》是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讲话前只有简单的提纲,但其思路并非一蹴而就。此前,他一直在思考,新中国在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怎样看待不断出现的社会复杂矛盾。1957年1月27日,毛泽东在全国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便谈到了一个月后《正处》所讲的“统筹兼顾”、“双百”方针、“农业问题”,并从辩证法的角度谈了怎样看矛盾的转化等内容。2月26日,他在只有37人参加的最高国务会议上讲了一下《正处》基本内容,算是通通气,看一下反映。第二天,他才在有1800多人参加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以“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发表讲话,一共讲了12个问题。从下午3点讲到傍晚7点,大家听得兴味正浓就戛然而止了。在毛泽东看来,凡属特别重大的问题,不是发表一篇讲话,就能统一认识,让问题迎刃而解的。他在2月27日讲完《正处》后,1800多位与会者分组讨论了三个半天,3月1日下午又听取了李济深、章伯钧、黄炎培等16人的大会发言,随后毛泽东作了45分钟的总结讲话,内容有的是对大家所提问题的答复,有的是对《正处》的补充和发挥。
毛泽东觉得,只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讨论他的《正处》讲话还不够,还需要听取更多的人的意见。从3月6日到13日,中央又在北京召开有700多人参加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还邀请了160多位党外知识分子参加。与会人员听了毛泽东《正处》讲话录音后,分组进行讨论。会议期间,毛泽东召集宣传、教育、文艺、新闻、出版、高等院校、科学各界知识分子,分别举行了6次座谈会,听取意见,讨论对话。3月12日,他针对会议提出的问题再次发表大会讲话。翻译家傅雷听了毛泽东讲话后,在给儿子的信中说:“他的马克思主义是到了化境的,随手拈来,都成妙谛,出之以极自然的态度,无形中渗透听众的心。”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又一路南下,先后在天津、济南、南京、上海等地召集党员干部会议,不断地宣传和阐述《正处》的内容和“双百”方针的主张。
讲完《正处》后开展的这些活动,实际上是印证、宣传、补充和深化《正处》内容的过程,为毛泽东后来整理修改这篇讲话,积累新的素材,启发新的思考。
1957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会见保加利亚新任驻华大使时,对方说:“主席的报告(指《正处》——引者注)十分重要。我们国内都等着看这个报告。”毛泽东说:“全文我正在修改。讲起来很容易,几小时就够了,写成文字就困难了。”《正处》是1957年6月19日由《人民日报》正式发表的。在这之前,毛泽东经历了近4个月的脑思、口讲、耳听到手改的过程。毛泽东的修改,保存下来的有15份过程稿,如果加上讲话前拟的提纲,总共有16份文献材料。从第2稿(讲话记录稿为第1稿)到最后定稿,集中在5月7日到6月17日42天中完成。42天的时间,年已64岁的毛泽东,在处理政事之余,孜孜不倦地修改14遍,所持的审慎,倾注的心血,可想而知。一篇口头讲话为什么能够成为经典文献,道理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