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党史》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进程中,经历了从仿效苏联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再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陈云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长期的主要决策者之一,对探索和推动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工业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的思想
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如何进行工业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遇到的新课题。由于缺乏经验和当时的认知水平,“一五”计划总体上选择了苏联工业化道路模式,但也并不是简单地仿效。陈云作为编制“一五”计划的主要决策者之一,一开始就把基本出发点放在注意结合中国国情,不盲目搬用苏联的做法上。他在酝酿制订“一五”计划时指出:“苏联专家搞的表太复杂,不能完全照办,必须和我们的现状结合起来。中国是农业国,不可能把每家有几个鸡、几头猪都统计起来。”[1]这种指导思想始终贯穿在“一五”计划制订的过程中。1955年7月编制完成的“一五”计划明确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是“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并参照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经验”[2]的。从“一五”计划执行结果看,基本上符合当时中国国情。1984年10月陈云在总结历史经验时还说:“即使那时,我们的经济工作也是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办事的,没有完全套用苏联的做法。”[3]
“一五”计划后期中国共产党开始对苏联工业化道路模式进行探索性的反思,毛泽东明确提出以苏为戒,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的命题。时任中央经济五人工作小组组长的陈云,在经济工作中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反思更深刻,初步形成了工业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的思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规律性认识。
第一,必须结合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反对迷信“本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从长期革命中得出的宝贵认识。陈云认为工业化建设同样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本本,必须深入了解和把握中国建设实际。一是中国经济落后。“在我们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短期内要基本上完成国家的工业化,任务是艰巨的。”[4]二是中国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农业大国,不是地多人少的苏联、美国型的国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提,要把它搞清楚。”[5]基于这种国情的认识,1957年1月陈云在各省(直辖)市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指出,现在编制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情况已经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大不相同,学习马克思主义“书本”是必要的,但“决不能只依靠书本,生搬硬套,必须从我国的经济现状和过去的经验中去寻找。”[6]
第二,必须探索中国经济建设的规律和经验,对外国经验要批判借鉴,反对全盘照搬。陈云在总结“一五”建设经验教训时指出,那时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学习苏联是对的,但“对苏联的那套要批判地吸收,过去全盘接受的要重新考虑。批判吸收不等于反对社会主义。”[7]同时也要学习和吸取我们自己的好东西,善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经验。他认为,“二五”时期不同于“一五”时期,现在主要是靠我们自己搞,可能会犯错误,应该“在前进中随时总结经验,这是提高自己的重要方法。”[8]他还认为,经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积累起来的,“摸索革命的规律,我们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建设的经验,也必须有两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才可积累下来。”[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对20多年来“左”的经济指导思想及其危害进行了全面的清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转入正轨,陈云对中国工业化道路指导思想的认识进一步升华到新的理论层次。
一是在总结建国以来经济工作和工业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实质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陈云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多次指出:“在延安的时候,我曾经仔细研究过毛主席起草的文件、电报。当我全部读了毛主席起草的文件、电报之后,感到里面贯穿着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就是实事求是。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当时我的体会就是十五个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10]他认为1959年毛泽东提出要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这种“‘农轻重’的排列,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11]
二是对中国国情特点及其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1979年陈云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讲实事求是,先要把‘实事’搞清楚。”[12]他认为,“实事”就是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情,突出地表现在“我们是十亿人口、八亿农民的国家,我们是在这样一个国家中进行建设。”这一特点,是新加坡、南朝鲜、欧美、日本各国所没有的大问题,我们必须看到这种困难,真正清醒认识,“决不要再作不切实际的预言,超英赶美等等。”[13]陈云指出,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国力落后,一方面我们还很穷,另一方面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是一个矛盾。“这个现实的情况,是制定建设蓝图的出发点。”[14]这就是说,在解决这个矛盾的过程中,或者说在发展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绝不能忽视自己所可能提供的国力。
陈云对工业化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思想的探索,是他在长期经济工作中始终能够保持头脑清醒的重要原因,也是其工业化道路思想产生的重要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