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促进了五四新文化在新疆的广泛传播
五四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对于弘扬民主和科学、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进步文化的普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是,由于当时新疆军阀杨增新等推行“愚民政策”,这场新文化运动的春风,并未及时吹到新疆这片辽阔的国土。新疆虽然毗连苏联,仍由于当时新疆统治者的闭关锁国及严格的报刊管制政策,苏联革命文化在新疆的广泛传播也比较晚,一直到了中共党人及进步人士来了以后,才开始得到大力的宣传。沈雁冰等为此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沈雁冰在新疆工作的一年多时间中,担任新疆学院教育系主任、新疆文化协会委员长、中苏文化协会新疆分会会长、《反帝战线》编委会编委等职务,他不遗余力地传播五四以来的新文化,介绍苏联的革命文化。1939年5月4日,为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新疆学院召开隆重的纪念大会,沈雁冰作了《五四运动之检讨》的报告;1939年5月7日,沈雁冰应妇女协会的邀请,作了题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演讲;1939年10月19日,新疆学院举行了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会,《反帝战线》出版了“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专栏,发表了齐同的《鲁迅怎样》和沈雁冰的《在抗战中纪念鲁迅》两篇专文,全面介绍了鲁迅先生的思想、作品和事业,以及鲁迅在中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使新疆各族人民深入全面地了解了鲁迅;1939年11月,沈雁冰发表了《二十年来的苏联文学》,全面介绍了苏联文学发展的道路和取得的成就。在《去年的模范——巴普洛夫》一文中,沈雁冰号召广大青年学生学习苏联科学家巴普洛夫忠实于人类幸福,死而后已的伟大人格,终生如一的治学精神,努力从事抗战事业。
(四)促进了话剧等艺术在新疆的广泛传播
当时,各种抗日救国宣传文化活动的组织,带来的是新疆文化艺术的空前活跃。话剧这一艺术形式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共党人和进步人士带入新疆的,成为反映现代生活、宣传抗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形式。最初,从延安来的同志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警号》、《无名英雄》、《血祭九一八》等话剧,社会影响很大,深受群众的喜爱。此后从新疆学院到省立一中、女子中学,再到反帝会及所属的各民族文化促进会,都开展话剧的排练与演出,林基路等中共党人亲自参加辅导排练,像新疆学院演出的《死里逃生》、女中演出的《一个受伤的游击队员》、哈萨克文化促进会演出的《黑眼睛》,都受到广泛的好评。为了把已经发展起来的戏剧运动推向新的阶段,沈雁冰在新疆学院学生中组织了“戏剧研究会”,组织学生创作了《新新疆进行曲》,并亲自修改定稿。沈雁冰为此还专门在《新疆日报》上发表评介文章,指出该剧公演的意义:“一方面是我们的一点微忱,另一方面是抛砖可以引玉,在不久的将来,就有伟大的文学杰作产生出来。”[4]1939年8月,著名艺术家赵丹等9人来到迪化以后,使新疆的话剧运动达到高潮。赵丹亲自导演的话剧《战斗》轰动迪化全城,《新疆日报》社论指出“赵丹等人来新,话剧运动委员会的成立,使新疆的话剧走上了新的阶段,将给予新疆整个文化发展一个很大的助力。”同年11月,新疆文化协会成立实验剧团。
到1942年,新型文化团体得到快速发展,全疆共有各族文化协会295个,中苏文化协会3个,剧团31个,俱乐部89个,民众图书馆39个,民众阅报处66处。[5]与此同时,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促进会也相继成立了本民族的演出队或剧团、歌舞团,话剧、戏曲、民族歌舞交相辉映,新疆文艺舞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1939年4月12日,《新疆日报》发表了著名文学家沈雁冰《新疆文化发展的展望》一文,文中说:“新疆文化的发展是一日千里,我们用‘飞跃’二字来评论它,一点也不夸张。”“新疆文化目前所达到的阶段,要是在别的地方,恐怕至少也得经过十年八年的时间,然而在新疆,却只在短短的三两年内便达到了!所以,用‘飞跃’二字来形容它,尚嫌平凡,我们简直可以说,这是‘奇迹’。”这个“奇迹”正是发生在中共党人来新疆工作之后,是中共党人在新疆传播先进文化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