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与先进文化在新疆的传播

王新和
2013年02月20日13:2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新疆党史》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抗日战争时期,一批中国共产党人被选派来到新疆工作。这批中共党人在新疆工作期间,卓有成效的工作和影响久远的贡献之一,就是在新疆组织开展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列主义和进步文化。本文拟就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与先进文化在新疆的传播,作进一步的梳理和分析。

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传播先进文化的历史背景

新疆位于中国版图的西北部,占有全国六分之一的面积,是世界“四大文明体系”的交汇之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这片辽阔的疆域,为守卫疆土,开发边陲,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重大努力和贡献。但是,由于地理的、社会的等多方面的因素,一直到近代,新疆仍然十分落后,既表现在近代工业发展的落后方面,也体现在与内地近代文化的不同步方面。具体到教育、文化等方面来讲,封闭、发展层次低是一个基本的状态,就像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震惊世界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新疆也未产生明显的影响,新疆在文化方面依然是处于一片完全的荒漠化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讲,先进文化传播的滞后,教育、文化发展的落后,成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落后的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开始高度关注新疆各族人民的命运。1928年7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民族问题的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大会,认为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问题(北部之蒙古、回族,满洲之高丽人,福建之台湾人,以及南部苗、黎等原始民族,新疆和西藏)对于革命有重大意义,特委托中央委员会于第七次大会之前,准备中国少数民族问题的材料,以便第七次大会列入议事日程并加入党纲。”[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对新疆的关注,给新疆各族人民带来了改变命运的希望,也使新疆各族人民了解世界进步文化、开展新文化运动、追赶时代潮流成为一种可能。

中国共产党在新疆主导组织开展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列主义和先进文化,始自于一批中共党人受中共委派到新疆工作,其直接促成条件则是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新疆成为贯通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和共产国际联系交往的重要国际通道,中共和盛世才建立统一战线,这使得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开展工作具备了客观上的条件。当时,盛世才当局由于在新疆的统治尚不稳固,为了巩固他的政权,出于不得不从外引进人才的缘由,他需要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加之,当时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左支队进驻迪化(今乌鲁木齐)和共产党人途经迪化,都给新疆人民以良好印象,盛世才多次提出邀请,希望延安派人来新疆帮助工作。中国共产党则为了巩固新疆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畅通和巩固国际大通道,建设新新疆,造福新疆各族人民,决定接受盛世才的邀请,派一批干部到新疆工作。当时,尽管党本身干部非常缺乏,仍然从“新兵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左支队进驻迪化后的对外称谓)、从苏联回国路过新疆的干部和延安三个方面各抽调了一部分干部,先后共有100多人到新疆工作。这些中共党员,大都被盛世才当局安排在政府部门、教育文化系统和社会团体工作,不少被任命为厅长、行政长、县长、税局长等,毛泽民(化名周彬),1938年至1942年期间,先后任新疆财政厅副厅长、代理厅长、民政厅副厅长、代理厅长等职;黄火青(化名黄民孚),1938年至1940年8月先后任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秘书长、审判委员会委员长、公安管理处职员训练班教员、阿克苏区代理行政长等职;张东月(化名张东岳),1938年至1943年4月先后任哈密区教育科长、哈密汉文会委员长等职;林基路(化名林为梁),1938年3月至1943年2月,先后任新疆学院教务长、阿克苏区教育局局长、库车县县长、乌什县县长等职;汪小川(化名汪啸春),1938年至1939年11月任《新疆日报》社副社长;朱家农(化名朱旦华),1938年5月至1944年11月先后任迪化女子中学教导主任、省政府政务委员、新疆妇女协会宣传部部长。

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成功地组织开展新文化运动,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内地一批进步人士的到来。当时,新疆被誉为“中国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根据地”,内地一些进步人士因不满抗战时期国民党的腐败,就想到新疆施展自己的抱负。1938年10月,盛世才当局邀请著名爱国人士、《生活周报》创办人杜重远来到新疆担任新疆学院院长,我国新闻界著名人士、《立报》经理萨空了担任新疆日报社副社长。1939年3月,应杜重远的邀请,著名文学家沈雁冰(茅盾)、政治经济学家张仲实及涂治等到新疆学院任教。1939年8月,著名文艺工作者赵丹、徐韬等也来到迪化。当时,新疆是人才荟萃,中国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合作,齐心协力,在短短的两三年内使新疆的文化建设有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

(责编:王新玲、孙琳)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