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潮》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毛泽东与鲁迅虽然素未谋面,但惺惺相惜。通过对他们批判与继承中外文化遗产、批判新旧八股、追穷寇与打落水狗、区分敌友是非、语言修辞方面的技巧用语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其有诸多相似之处。
批判与继承中外文化遗产
在对古代和外国的文化遗产的批判与继承问题上,毛泽东与鲁迅有很多相同的议论。毛泽东指出:
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但是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大众。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
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作作品时候的借鉴。
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肠胃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的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
鲁迅说过:
虽是西洋文明罢,我们能吸收时,就是西洋文明也变成我们自己的了。好像吃牛肉一样,决不会吃了牛肉自己也即变成牛肉的……
这些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毛泽东和鲁迅都十分重视对古代和外国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饶有趣味的是他们都以食物的处理、吃用做比,深入浅出地阐明革命者对于批判与继承的辨证观点。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鲁迅提出的形象化的“拿来主义”观点。在《拿来主义》一文中,他以“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来阐明不同的阶级、不同的观点对待文化遗产的迥然不同的态度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