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笔与求是的关系
研究中共党史也要“秉笔直书”,揭示历史发展的真实和内在规律。但是,党史学科有它的特殊性,不仅要研究历史是非,还要权衡政治利弊。因此要科学地把握秉笔与求是的关系。
“秉笔直书”是中华民族历代治史的优良传统。毫无疑问,研究中共党史也要秉笔直书,揭示历史发展的真实和内在规律。但是,对它的理解要辩证一点。有如前述,党史学科有它的特殊性,不仅要研究历史是非,还要权衡政治利弊。尽管是学者,也不能没有政治眼光。在健康和谐的政治生态下,历史是非与政治利弊在总的方面是一致的,能够统一的。但是,在一定时候,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两者发生矛盾后,往往要求学术研究服从政治利益。身在体制内,不能不正视这个矛盾和正确对待这个矛盾。所谓“宜粗不宜细”,就是处理这个矛盾的一种方法。对此,有的学者往往想不通,认为写史就要细写。不能说,这种看法没有一定道理,但是写史如绘画。绘画有工笔画,也有写意画。写意画就带有“宜粗”色调,不能因此就说写意画不是画,或不能成画。何况党史有它的特殊性,研究党史不能无视这个特殊性。
再则,秉笔直书也不是不考虑时间地点、政治环境和社会影响,对某些历史的某些内容统统地、简单地反映出来的。说白了,秉笔直书不是“裸照”。如果那样来要求写史,在我看来,只能反映历史的表面现象,很难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因而也不可能真正科学地揭示历史的真实。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对某些问题一个时候不能讲透,可以少讲、粗讲,即“写意”。只要不讲假话、不造伪史,就是秉笔。待条件成熟了,环境许可了,再多讲、细讲,是可以的,也应当允许。这丝毫不违背秉笔的传统。我们常说,真理是一个过程。不仅认识真理是个过程,就是宣传真理、认同真理、由少数人认同到多数人认同,都是一个过程。同样,实事求是也是一个过程。所谓历史的观点,不仅是要历史地看问题,还要求放在历史长河中,等待历史发展到将来讲问题。因此,对秉笔与求是的关系一定要科学地把握。研究党史要有“牛劲”、要有开阔的视野,决不要“一根筋”,“钻牛角尖”。只有这样,才能气顺人和,在党史研究的广阔天地里有所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