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有这样一种精神
“继承和传扬方志敏的清贫精神,是我应尽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我的使命。”
剪剪轻风阵阵寒。
一个淫雨霏霏的隆冬午后,我们相约来到位于南昌市西郊梅岭山麓的方志敏烈士墓。
来到墓前,敬献花篮,三鞠躬。我们的心情是肃穆、崇敬的。在我们眼前,仿佛有一位红军将领在战场上指挥若定,挥斥方遒,在监牢里激扬文字、为民族的觉醒大声疾呼。
长风吹过,苍山照落下的方志敏烈士墓略显萧瑟,呈现一派冬日的静谧。
我们轻声问:“今年是进入21世纪的第13个年头了,距离你父亲的年代已经80余年过去了,一些年轻人可能已经不能理解,甚至不愿相信,作为革命烈士子女,你怎么看待?”
方梅缓缓作答:“正是因为时间久远,才要我们多学习、多了解。如果深入了解,你会发现像我父亲这样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都是有着崇高的品格,他们有文化、有思想,是他们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精英,他们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是什么精神可以穿越世纪更迭永不过时?
我们想,这已经不是简单对历史的缅怀,而是一个面对历史的发问,一个面向未来的作答。
吃不饱、穿不暖、受压迫的时候,共产党人领着劳苦大众干革命,一呼百应,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现在革命早已成功,生活富裕了,我们还要坚持什么?
仰望星空,我们扪心自问自己的精神归宿……
“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仔细品味方志敏烈士《清贫》一文中的话,我们似乎从中寻找到了答案——是清贫的精神。
“方志敏的‘清贫精神’并不是说我们现在还需要点煤油灯,吃窝窝头,有空调不能用,有车不能开。当前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生活更应该提高。说到底,清贫就是父亲所说的‘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的这种精神。”方梅进一步解释。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清贫”正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优秀品质,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在一次给大学生作的报告中,方梅这样概述方志敏的精神:“我父亲的精神可以概括为两个字”清贫“,它的内容包括:‘爱国、创造、清贫、奉献’,它渗透在方志敏的整个文献中,凝聚为他的思想核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想。这一哲学思想中透露出的精神,像一面鲜艳的旗帜在召唤我们,像一声催人奋进的号角在鼓舞我们,更像一面清澈的镜子在照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所作所为。”
这样的报告、演讲、研讨会等公益宣传活动,方梅近几年就已经参加了100多场。每一场都是那么令人难忘,而每一场又坚定了她参加下一场的决心和信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怎能忘记,那个下着倾盆大雨的夜晚,在广东湛江一个军事基地。方梅应邀给官兵演讲,1000多名官兵冒着大雨,听方梅讲了一个多小时,没有一人中途离场。演讲完毕,台下一片寂静,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官兵们高举右手宣誓:“像革命先烈学习,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台上的方梅和首长们一片泪眼模糊。
怎能忘记,一次在横峰县葛源镇敬老院开座谈会。竟有几位原红十军的伤残官兵,听说方梅来了,不约而同让自己的儿子背着,赶了几十里山路,就是为了见一见方志敏的女儿。“看着她,我就想起了方志敏,想起了战争的年代,那是我一辈子最光荣也是最难忘的经历。”
怎能忘记,在南昌一所高校演讲完毕后,几位90后大学生当场写下入党申请书,走上台去与方奶奶相拥而泣。
……
岁月无情,逝者如斯,英烈已离我们远去,但当一种精神成为文化,当一种精神成为传统,当一种精神融入血脉,它就有了与苍穹比阔的力量。
是啊,人们没有忘记方志敏,更不会忘记方志敏精神!
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罗阳,一茬茬,一代代,优秀的共产党人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继承着先烈未竟的事业,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先烈“权大不忘责任重,位尊不移公仆心”的庄严承诺。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方梅一家一直保持清贫,大儿子在赣州当工人,二儿子和儿媳都在企业工作,小儿子下岗后一直待业,而方梅本人每个月的收入也不过几百元钱,一家人过着再平凡不过的生活。
“我之所以花费半生心血,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自费去寻访、收集材料,就是因为那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找寻这个时代所缺失的、似乎已经被人遗忘的精神,我愿永不停笔。这是我和自己一生的约定。” 临别时,方老的话镌刻在我们的心里。
写完此文,天空已是一片灿烂。
窗外,一株红梅,临寒吐芳,迎风招展,绽放枝头。
推开窗,一股淡雅的芬芳沁人心脾。
红梅花儿开,香飘云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