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初霁,碧空如洗。
冬日里,清晨的阳光也渐次柔软起来。
2013年元旦刚过,踏雪而行,我们依约来到南昌市石厂街。沿一道狭长的台阶拾级而上,在一幢普通的居民宿舍楼7楼,轻叩门扉,开门迎接我们的是位中等身材、精神矍铄的老人,虽两鬓飞雪却脸色红润。
眼前这位81岁的老人就是著名烈士方志敏唯一健在的女儿——方梅。
老人家里窗明几净,简单朴素,与众不同的,是墙上并排悬挂着的6幅方志敏同志遗像和画像,书桌上摞得厚厚的一沓关于方志敏的文稿。
环坐窗前,茗香萦绕,一抹暖阳透过窗棂,洒在脸上,落在指尖。提笔,我们的故事还是从方志敏开始。
A 有这样一个女儿
“我一生只见过父亲两次,从《可爱的中国》里认识了父亲。”
“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这是革命烈士方志敏最爱的一副对联。生前,由于转战各地,他的5个孩子寄养各处,就分别取名松、柏、竹、梅、兰。
方梅便是其中的“梅”。
遗憾的是,作为方志敏烈士的女儿,方梅在一生中却只见过自己的父亲两次。一次是在她出生不久,一次是在她3岁那年。“我没有叫过一声父亲,因为我那时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还有一个父亲。”方梅说。
穿越时空的甬道,我们来到1932年冬。当时,敌人疯狂“围剿” 苏区,形势危急,方志敏带领队伍上山打游击,只好忍痛将刚出生的女儿寄放在老乡家里。临行时,方志敏抱着自己的女儿亲了又亲,久久不肯离去。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战场上铁骨铮铮的战士,革命道路上视死如归的斗士,此时饱含热泪对奶娘陈春花说:“我全家人都很感谢你,革命一定会成功,共产党一定不会忘记你,请你好好将梅带大。”此后,为躲避敌人搜捕,方梅随奶娘的丈夫改姓吴。
“但‘梅’是父亲为我取的名字,始终保留着。在那漫长的黑夜里,我经历了多次生与死的磨练,但我的生命力正如父亲所说,‘梅花生命力最强,能斗雪迎霜’。梅花能够在严冬的大雪中傲然绽放,它是美丽高洁而极富生命力的!”
时光可以消蚀岁月,但无法冲淡爱。
说起父亲,81岁的老人依旧眼角闪烁着晶莹的泪花,充满着深深的眷恋。
起初,方梅认识自己的父亲全靠听别人说,旁人嘴里的父亲是个能文能武,潇洒倜傥的英雄。
祖母告诉她,父亲生于江西弋阳,长得清秀、英俊。养父母告诉她,父亲善于演讲,他一讲话,大家围过来听上半天也不嫌累。乡亲们告诉她,父亲骑白马、挎双枪,威风凛凛。当地的老百姓平时最喜欢说的事情就是方志敏的革命故事。日复一日,在方梅幼小的心灵中,父亲有了一个最初的印象,“父亲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大家都景仰的英雄。”
很多年里,从各种说法中拼凑父亲形象的方梅根本不相信父亲已经牺牲了,弋阳的老百姓也不相信,虽然关于“方志敏下场”的告示就挂在村口,可他们说,那是国民党造谣。
有人说,父亲在女儿心目中都是英雄。方梅的父亲是大家的英雄,更是她的英雄,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相信父亲还活着几乎是方梅坚持活下去的唯一精神支柱。
直到解放后,方梅终于见到自己朝思暮想、辗转千里找寻而来的母亲缪敏。母女相见,抱头痛哭。
几十年奔波之苦,几十年骨肉离散之痛,被岁月无情串成一声沉重的叹息,经年的相思不诉离殇,化作飞洒的雨泪……
十年生死两茫茫,此时的方梅才知道,自己与父亲再无缘相见。
那时,17岁的方梅已经为人妻母。与被母亲带到延安、后来上大学并留苏的两个哥哥方明、方英相比,在农村长大、大字不识一个的方梅吃了太多的苦,母亲想要弥补这份遗憾,把她送到上饶烈士子弟学校读书。
1953年,方梅收到母亲送来的父亲遗著《可爱的中国》,扉页写道:“梅儿,这本书是你父亲在狱中用血泪写出来的遗言,你要反复精读,努力学习,用实际行动来继续你父亲未竟的事业。”
“朋友,想想看,只要你不是一个断了气的死人,或是一个甘心亡国的懦夫,天天碰着这些恼人的问题,谁能按下你不挺身而起,为积弱的中国奋斗呢?何况我正是一个血性自负的青年!”
“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是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
父亲在狱中和着鲜血写下的这些文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同时也在猛烈敲击着方梅年轻的心灵。尽管有不少字不认识,但文中对祖国母亲的热爱,深深感染了她。
“《可爱的中国》使我真正认识了父亲,懂得了父亲说的话,理解了父亲的作为,我为能有这样一位好父亲感到无上光荣。虽然我不能做出父亲那样的丰功伟绩,但我一定要继承父亲热爱祖国、克勤克俭、甘于奉献的精神。”
这,就是一位著名烈士子女的心灵独白,也是她一生奋斗的写照。
1954年参加工作,先后当过工人、下过放、当过图书馆管理员,直到1986年以普通职工身份退休。在工作、生活、子女就业等方面,方梅没有向组织伸过一次手,开过一次口。
真爱无言,真水无香。
在平凡的生活中,先烈的女儿用她特有的执着和刚毅抒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