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 下午,到达湖北孝感。在专列上听取王延春、孝感地委和县委的第一书记、长风公社党委书记和农民代表的汇报,王任重参加。当汇报说长风公社有人创造了亩产万斤稻谷的“万斤田”时,毛泽东说:我不相信。当有人说这是经过农村工作部长亲自验收的时,他说:靠不住,谁验收也靠不住。当听说妇女和男人一样干劲大,但是夜里干了活白天就没有劲时,他说:今年三月我在成都会议上就讲了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嘛。群众积极性越大越要关心群众,不要搞夜战,人过分劳累要害病的。
11月21日—27日 在武昌洪山宾馆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主要讨论人民公社问题和一九五九年国民经济计划安排问题。
11月21日 上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第一次讲话,共讲八个问题。毛泽东说:我有一些想法,请大家斟酌斟酌。第一,过渡到共产主义问题。现在我们乡级以上的各级干部就是要过渡得快,抢先于苏联。我们现在是一穷二白,还有一个一穷二弱。现在吹得太大了,我看是不合事实,没有反映客观实际。建设社会主义,我们没有经验,现在吹得那么厉害。我担心我们的建设。有一种树,叫钻天杨,钻得非常快,就是不结实,建设搞得太快了,可能天下大乱。这个问题,我总是担心得很。所谓速度,所谓多快好省,是个客观的东西。客观上能速则速,不能速就还是不速。第二,十五年规划问题。社会主义建设纲要四十条,这次可以议一下,我建议实际上不作为重点,因为这个东西议不出好多事来。十年之内需不需要四亿吨钢?可能不可能搞到?没有把握。四十条传出去很不好,那叫作务虚名而受实祸,虚名也得不了,谁也不相信,说你们中国人吹牛。我看是要谨慎一点,摆他两三年再说。第三,这次会议的任务,是为全会作准备。第四,划线问题。郑州会议划了五个标准才算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要全面地完成全民所有制才算是建成社会主义。北戴河会议有点急躁,就是那个少则三四年,我是受了河南同志的影响。这个东西恐怕办不到,只好改一下。就是这个少则三四年、多则五六年,恐怕犯了冒险主义错误了。第五,消灭阶级问题。第六,商品经济问题。究竟要不要商品?商品的范围是哪些?我们在郑州会议就是严格按照斯大林,限于生活资料,加上一部分人民公社所需要的生产资料,进行商品的交换。现在有个消息,苏联出了《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把商品的范围扩大了,不但是生活资料,而且是生产资料。这个问题需要研究。一个时期认为好像是商品越少越好,最好是两三年之内就不要了。现在我看这个商品是要搞久一点,不是一百年,也是二三十年。第七,减少任务问题。水利建设,还有别的任务,实在压得透不过气,压得太重,恐怕也需要考虑一下。谭震林、廖鲁言同志搞的那个文件,要求全国今冬明春和明年夏天水利工程要搞一千九百亿土石方,还说一定不可少。去年冬季到今年秋季是搞了五百亿土石方,一千九百亿土石方比五百亿土石方要多差不多三倍。 我看这样搞下来,中国人非死一半不可,不死一半也要死三分之一,不死三分之一也要死十分之一。中国五亿农民,十分之一就是五千万人。你(指曾希圣——编者注)是想搞多的,你搞多也可以,总是不要死人,以不死人为原则。我看,明年水利工程照五百亿土石方,一点也不翻。今年是五百亿,明年是五百亿,后年是五百亿,你搞他十年,不就五千亿了吗?我说留一点给我们的儿子去搞也可以,何必我们统统搞光!比如钢三千万吨,究竟要不要那么多?能不能搞那么多?现在才搞到八百万吨,就是六千万人上阵,明年三千万吨钢,要多少人上阵?是不是定三千万吨,值得考虑。这三千万吨,还联系到焦煤、煤、运输等,请你们议一议。我们在这一次唱个低调,把脑筋压缩一下,把空气变成固体空气。先搞少一点,如果行有余力,情况顺利,再加一点。胡琴的弦不要拉得太紧,搞得太紧了,就有断弦的危险。第八,人民公社整顿问题。毛泽东最后说:我是提问题,把这些题目列出来,去讨论,哪样为好。各人都可以提问题。这一向,在我的脑筋里头,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就是刚才讲的那些问题,究竟是这样好还是那样好。
同日 晚上,同胡乔木、吴冷西、田家英谈话,主要谈宣传上要压缩空气、实事求是的问题。毛泽东说:群众运动有主流,有支流,到下面去看,对运动的成绩和缺点要有辩证的观点,不要把任何一件事情绝对化。好事情不要全信,坏事情也不要只看到它的消极一面。比方瞒产,我对隐瞒产量是寄予同情的。当然,不说实话,是不好的。但是为什么瞒产?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想多吃一点,值得同情。瞒产,除了不老实这一点以外,没有什么不好。隐瞒了产量,粮食依然还在。瞒产的思想要批判,但是对发展生产没有大不了的坏处。虚报不好,比瞒产有危险性。报多了,拿不出来。如果根据多报的数字作生产计划,有危险性,作供应计划,更危险。
11月22日 晨一时,同李富春、薄一波、王鹤寿、赵尔陆谈话,谈一九五九年钢的指标问题。毛泽东指出,不是什么三千万吨有无把握的问题,而是一千八百万吨有无把握的问题。
同日 晚上,在武昌洪山宾馆召集刘少奇、陈云、邓小平、彭真、谭震林和各协作区主任开会,就一九五九年钢的指标问题向他们摸底。毛泽东问:翻一番是否可能?反复问他们:一千八百万吨靠不靠得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