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吃亏,会吃亏,经常吃亏不皱眉”
上世纪50年代末,李瑞环参加了全国“十大建筑”之首、最受瞩目的人民大会堂建设工程。1958年夏天,人民大会堂工程指挥部交给北京第三建筑公司“木工青年突击队”一项重活、急活:在8天内制作一段200米长的屋顶外檐模板,以保证大会堂内外的装修不因下雨而受到影响。身为“木工青年突击队”队长的李瑞环深知,如果按照老规矩,就得把堆得像小山一样高的木材,搬到工地对面的故宫大院去“放大样”,那样的话时间肯定来不及。他决定利用自己在北京建工业余学院学到的知识进行一次技术革新,结果只用了3天时间,就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李瑞环从此成为闻名全国的青年劳模。1960年2月12日,《北京日报》刊登报道说,青年木工李瑞环以刻苦顽强的精神猛攻文化堡垒、攀登科学高峰,四年内文化水平由初中提高到高中,并运用几何学的原理创造了9种简易计算表和“土公式”,解决了工程建设中的难题。
从1951年当工人至1965年间,李瑞环搞过100多项技术革新,被誉为“革新能手”。他创造了木工计算法,被搬上了“荧屏”,电影《青年鲁班》讲的就是他的事迹。他创新了一套机械抹灰法,迄今仍有人使用。李瑞环说:“我很早就当了劳模。劳模是什么概念?那时候的劳模简单说就是:干得多、干得快、干得好,吃苦多、吃亏多、奉献多。多干、吃亏几乎成了劳模的缩影。我至今还记得张百发同志当时做报告讲的一句话,叫‘学吃亏,会吃亏,经常吃亏不皱眉’。”
不怕吃亏,不仅是一种奉献精神,更是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一种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共产党领导的坚定信仰,一种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限热爱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反映。”当劳模需要“学吃亏,会吃亏,经常吃亏不皱眉。”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做一个党的高级干部也是如此。“不怕吃亏”成为李瑞环人生的信条。
在对待“进”上,李瑞环多次放弃到中央工作的机会。他曾经说,在1989年6月到中央工作前,“中央曾有两次要调我进京,我都想方设法地婉拒了……1989年政治风波过后,中央通知我到北京来,我对李鹏同志、杨尚昆同志说,我还是愿意在天津工作。但小平同志强调……我这才接了工作。”
在对待“退”上,李瑞环自觉听从党的召唤,不计较个人得失。2012年11月,68岁的李瑞环从中央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对组织的安排,他“毫不犹豫地接受,痛痛快快地响应”。并表示:“保证对新的班子支持拥护,绝不干扰。”10月31日,江泽民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称赞他:“从党和国家的利益出发,心胸开阔,顾全大局。”
在对待“业”上,李瑞环堪称吃苦在前、勤勉敬业的楷模。每天晚上睡觉前,他都要回顾一天的工作。当了中央领导之后,仍坚持每次讲话亲自起草讲稿。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所有讲话、文章,都是从工作出发的,都是经过自己认真思考的,都是本人亲自动手的。退休之后,李瑞环醉心于京剧曲目的改编。《中国京剧音像集萃》里,收录了他修订的四部传统大戏。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李瑞环还在天津市长的位子上,就提出“喊一百句振兴京剧口号,不如踏踏实实抓一个团”。从当年6月起,他选定剧目和老师,进行“百日集训”,为天津青年京剧团传授、排演京剧经典剧目。在繁忙政务之余修订、整理、改编剧本,20余年笔耕不辍。为了改编梅派名剧《生死恨》,李瑞环先后十易其稿,终获成功,被认为是“既继承原剧精华又脱胎换骨的一出新戏,为传统京剧的改编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少讲空话,多干实事”
1985年5月,邓小平在谈到教育工作时明确指出,领导者必须多干实事。那种只靠发指示、说空话过日子的坏作风,一定要转变过来。
有着长期基层工作经历的李瑞环,对邓小平这一指示的正确性、重要性体会良深。他认为,“少讲空话,多干实事”,不只是个工作作风问题,而且是个精神状态和革命意志问题,是个对革命事业的责任感问题,说到底是个世界观问题。他主持撰写了10篇特约评论员文章,从“兴邦之道”、“民心所望”、“育人之途”、“排难之方”、“知行结合”、“务实为本”等方面,反复论述“多干实事”的重要性。李瑞环说:“要办成事,就要找一批想办事、肯办事、敢办事、会办事的人。想办事是愿望,肯办事是热情,敢办事是勇气,会办事是本领。”他要求各级干部在为群众办实事中要坚持:办多数人受益的事,办群众最急需的事,办长远起作用的事,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事,办力所能及的事。要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