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鲁迅读书的辩证法

2013年05月13日14:22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在读书中掌握传承与创新

鲁迅是一位具有天马行空精神的文化大师。这种精神也就是当今时代热切呼唤的创新精神。据说,天马是汉武帝时从西域大宛国得到的一匹汗血马,它能在空中奔驰,气势豪放,不受约束。鲁迅在《〈苦闷的象征〉引言》中说:“非有天马行空似的大精神,即无大艺术的产生。”鲁迅认为,天马行空的精神就是一种跟萎靡锢蔽决不调和的精神,就是一种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精神。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对于单纯模仿前人之作的志怪小说以及公案小说评价极低,就是因为这些作品只有因袭而无创新。

鲁迅的天马行空精神当然主要表现在文学创作领域。比如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就没有停留在对日记小说体裁的移植仿效,而是把果戈理同名小说中对平庸弱小人物的同情提升到了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弊害的新高度。文末的“救救孩子”,也并非一个精神受虐者个人的呼救之声,而成为了对整个封建体制的反叛之声。这样的作品,就是周作人所说的“创造的模拟”。鲁迅创作历史小说是以博考文献为基础的,但由于他执着于现实战斗,所以以古喻今,古今杂糅,运用了相当于当下影视界视为新潮前卫的穿越手法。鲁迅《故事新编》的创作实践证明,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作家,同时也必将丧失传承传统的能力。至于在小说创作中把农民和其他弱势群体作为关注对象和表现中心,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中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为中心的格局,这也是在内容上的一种创新。

鲁迅小说创作的创新精神同时表现在艺术形式上。早在1923年10月8日,雁冰(茅盾)就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了《读〈呐喊〉》一文,指出“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雁冰这一论述,不仅指出了鲁迅小说在形式上的创新意义,而且指出了鲁迅这一创新对后继者的启示和带动。文学作品的形式,包括了体裁、格式、手法、风格、韵律诸要素。雁冰的上述评价侧重于文学体裁,这是独具慧眼的。三年后,作家黎锦明在《论体裁描写与中国新文艺》一文中指出鲁迅是一位“文体家”,鲁迅深以为然,有空谷足音之感。

鲁迅的创新精神当然也表现在小说创作之外,比如杂文创作。中国的传统杂文(主要是指议论色彩比较浓厚的“杂说”)和西方的“随笔”是鲁迅杂文的中外文化渊源。为了能够迅速反映急剧变化的现实,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鲁迅又在这种本质上属于散文的体裁中融入了诗与政论的因素,从而使这种体裁在鲁迅手中成为了一种全新的创造。又如鲁迅旧体诗词对前人的超越,是连他当年的论敌也不能不承认的事实。著名南社诗人林庚白曾经写诗谩骂,说鲁迅是“刀笔酸儒浪得名,略谙日语果何成?挟持译本欺年少,垄断书坊是学氓!”但他真正读到鲁迅的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和七绝《悼丁君》之后,也承认鲁迅的旧体诗词“不假雕琢,耐人寻味”,甚至认为鲁诗的工力“突过义山”,即超越了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孑楼诗词话》,第128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重版)此外,鲁迅的创新精神还表现在学术领域、美术领域、翻译领域。受时间限制,不一一展开。鲁迅的创新精神,正是当今时代热切呼唤的时代精神。

(责编:常雪梅、王新玲)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