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1970年天安门城楼秘密翻建始末 施工人员需"根正苗红"

2013年05月14日14:15   来源:文摘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施工方案政治色彩浓郁

天安门城楼翻建要求保持原貌,其中最大的改动是考虑到毛主席在天安门检阅时,要从城楼前廊下三步台阶才能走到正中的检阅位置。方案准备将前廊台地面坡度适当加大,变为一步台阶。后来觉得留下这一步台阶也不便,干脆取消了台阶。

一些相关单位还对天安门的翻建工程提出了建议。由于以往天安门城楼照明灯具条件差、光亮度不足,不能反映毛主席接见革命群众和外宾时的全景。于是中央新闻电影纪录制片厂提出,适当增加碘钨灯,电气回路增加至12个,容量增加近4万瓦。

天安门城楼前簷女儿墙距检阅台扶手仅有50公分,摄影记者在此空间拍照由于距离太近,领袖人物的照片比例不合适。新闻报道部门建议将50公分厚的女儿墙减为30公分,以增大女儿墙与扶手间的宽度,改善摄影条件。还有人提出,当毛主席由城楼走向前廊城台时,由于通往城台的台阶窄小,两墙栏板又高,记者不能从两侧拍照,都挤堵在正面,影响主席和广场革命群众间的视线。建议将靠台阶两端栏板的长度适当改小,台阶内移20公分。

这些都被融入到施工方案中。工程人员还在一些细节上做了处理,如毛泽东常用的休息室,原来安装日光灯,因为容易出毛病,技术人员改用更稳妥的小花灯。原来大厅内纵横交错的明设电线全部改为暗装,易渗水结冻的水暖管道变成暗沟,电热开水炉由后廊移到槛墙内……从细微处消除不安全的隐患,显示出当时人们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责编:王新玲、孙琳)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