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挂国徽丝毫不能偏离中轴线
在对天安门城楼翻建拆除前,姚来泉配合测量局的技术人员,一一测量城楼所有的斗、拱、柱及端门等构件。之后,凡拆下的每一件木构件都拍成照片,按顺序编号,然后交由北京建筑设计院画图,再按照图纸进行木构件加工。拆除旧城楼仅用了7天时间。
重建天安门城楼时,斗拱所用木料都是楠木,来源于东直门城楼。所有木构件都作了防腐、防虫、防火的化学处理。天安门城楼有60多根柱子,每根12米长。那些重7吨以上的,一辆载重15吨的卡车也只能拉一根。当时曾在海南岛和西双版纳原始森林找到了质地较好甚至更大的原木,但运输成了问题:火车时间太长,直升飞机吊不起来,两架飞机一块吊又太危险。最后,许多木料都从加蓬和北婆罗洲进口。这种木材似红木,质坚,遇火不着,只冒烟。
周恩来总理自始至终都关注着天安门城楼的重建工程。天安门正脊两端的大吻原来是龙的形状。但在重建时,对图案和彩画的处理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古建筑应当按照传统的方式修建;另一种意见是,传统的都是“四旧”,属于封建内容,新中国的天安门应具有革命意义,要用葵花向阳和延安宝塔等图案来代替。两种意见相持不下。周恩来看完报告后说:“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原主体部分不要改。”
天安门城楼竣工前夕,悬挂国徽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工作组经过反复挑选,最后将这项神圣的任务交给了姚来泉。当时的国徽是由北京雕刻厂制作的,直径1.7米,需要8个人来抬。按要求,国徽的位置要对准北京的中轴线,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偏差。悬挂时,技术人员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中轴线上,用经纬仪对准天安门城楼,即经纬仪中的线要和国徽上细如发丝的中心线重合。姚来泉根据对方左右手示意的两面黄旗,不断地调整国徽的位置。整整用了一个上午,才把国徽准确无误地挂在了北京中轴线的位置上。
天安门城楼的重建工程自1969年12月15日开工,到1970年“五一”前竣工。随着覆盖了110天的神秘大棚被拆除,一座崭新的天安门城楼展现在世人面前。
(《党史纵横》2013年第1期 王梦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