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突围,生死离别
抗日战争胜利后,八路军第三五九旅、河南(嵩岳)军区和新四军第五师于1945年10月在桐柏地区会师,成立中原局和中原军区。
中原军区下辖江汉、鄂东、河南3个军区和第一、第二2个野战纵队。皮定均任第一纵队第一旅旅长,张力雄任第三旅政委。2个旅都是中原军区的主力,兵强马壮,齐装满员,每个旅有7000余人。
中原位于全国心腹地带,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蒋介石将中原解放军视为心腹大患,必欲歼灭而后快。
1946年初,国民党30多万军队把中原军区6万余部队,围困在以湖北省大悟县宣化店镇为中心,方圆不足100公里,人口仅40多万的狭长地区。国民党反动派叫嚣:要聚歼中原解放军,重演第二次“皖南事变”。
6月中旬,蒋介石调集7个整编师,组成进攻中原解放军的第一线部队,任命刘峙为总指挥。限于6月22日前完成秘密包围,26日开始实施围攻,7月1日发起总攻击,“48小时内一举包围歼灭”中原解放军主力。
十万火急中,6月23日,中共中央急电中原局:
“21日电悉。所见甚是,同意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
中原军区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兵分两路立即从西面突围: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等率北路军,经豫南向西突围。中原军区副司令员王树声等率南路军,经鄂中向西突围。
第一纵队在泼陂河召开突围前的最后一次会议,决定以第一旅作掩护,保障主力突围的后侧安全,完成任务后,一旅自行选择突围方向。这是在敌人重兵压境的情况下,为了确保主力部队和机关安全转移,不得已作出的丢车保帅的决定。
皮定均临危受命,义无反顾,向王树声发出铿锵誓言:“请首长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
王树声做了最坏的准备,他悄悄告诉皮定均:“旅的几个领导干部,每人准备一套便衣。”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第一旅要以7000余众,阻击国民党军队的30万大军,张力雄深知此役凶多吉少,心中暗暗为老战友和一旅的安全担忧。会议结束后,大家匆匆走出会场。想到今后不知是否还能再见,张力雄动情地喊了一声:“皮司令!”两人眼含热泪对视良久,然后紧紧相拥,互相勉励一定要突出重围。之后,他俩分别在彼此的笔记本上留言:“活着的要给牺牲的送花圈、开追悼会。”
此后,皮定均率第一旅采用疑兵之计,调动国民党军队朝错误方向进攻,经过连续3天的顽强阻击,中原军区主力比较顺利地越过平汉铁路向西突围。皮定均以一旅之众和数十倍于己之敌周旋24天,横越鄂豫皖3省,行程750余公里,进行大小战斗20余次,终于粉碎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全旅以3个团5000人的完整建制于7月12日到达苏皖解放区,与华中军区部队会师,创造了震撼中外的中原突围成功战例。
此役在毛泽东心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1955年,人民解放军评定军衔时,毛泽东破例批示:“皮有功、少晋中。”开国将军中享此殊荣的仅有陈赓与皮定均两人。
在皮定均率部阻击敌人之际,张力雄则率第三旅随南路军向西突围,先后血战平汉铁路,强渡襄河,经过近一个月的顽强战斗,部队也成功突围。蒋介石围歼中原部队的企图彻底失败。
两年后,皮定均和张力雄重逢在淮海战场,再次相见时,谈到中原突围互相在笔记本上留言一事,两人哈哈大笑,感慨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