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与“老洪头”在东北农场的日子

孙炎锋(浙江)
2013年05月20日13:5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他容不得百姓挨饿受冻

与老洪头相处时间长了以后,农场的职工和知青已完全把老洪头当作了自己人。尤其是我与他吃住在一起,知心话越来越多。在我的心目中,他不仅是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更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辈。我发现,他虽然身处逆境,但心里依然想着人民,尤其容不得老百姓挨饿受冻。

深秋,农场的玉米都已被收割完毕。一天傍晚,我陪老洪头到田间散步,老远就看到农场的“看青”人员,背着土枪,正在追赶一群捡拾玉米的老乡。他问我:“为什么不让老百姓捡玉米?”我说:“这是农场多年来定下的规矩。”他说:“东北解放战争时,我在这一带打过仗,知道这里的老百姓一到年底,家里经常断粮、吃不饱。为什么不让他们捡?我得找军管会说一说。”我劝他:“你别多管这种事,太平点算了。”他说:“那不行!我不信合情合理搞不过无情无理的。”

正说着,看见军管会张主任也出来散步,张主任似乎也看见了我们,想躲,但被老洪头叫住了。老洪头走上前去,严肃地对张主任说:“农场的这个规矩是不合理的。秋收已经结束,过几天就要秋翻,地里的玉米不捡干净,不就白白浪费了吗?这里的老百姓连粗粮都吃不饱,他们来拾点落下的玉米,为什么要赶他们?你是个军人,别忘了军人的根本任务就是保护人民,为人民服务。”张主任被老洪头说得哑口无言,答应回去研究研究。

很快,农场取消了原有的规定,不再阻挠老乡捡拾秋后落下的玉米。消息一传开,方圆几十里的乡亲们都知道了,他们说,老洪头敢为咱们撑腰,是个好人呐!

老洪头经常对我说,我们共产党的干部,不管是老革命,还是年轻干部,都是来自人民,应该为人民做事。所以,他对老百姓的感情完全发自内心,没有半点做作。

农场周边每个月有两次赶集。每逢赶集的前一天,老乡们都从四面八方赶着马车到农场来拉粮食、酒和酒糟等物品,装好车后就到加工连门口讨水喝。老洪头看见老乡喝的是生凉水,担心他们喝坏了肚子,就对我说:“小孙,你以后每次烧两桶开水,放在门口让老乡喝。”从此以后,赶车的老乡喝上了热水。他们十分感激,到处说:金宝屯胜利农场来了个好心肠的大官。

加工连老杨家有6个孩子,生活十分困难。他家住在五营,离加工连很远,每天都要带着14岁的女儿来场部中学上学。记得那是1970年4月,老洪头的夫人张文来农场探亲。傍晚,天刮着大风,下着小雪,十分寒冷。老杨的女儿跑到我们住处门口躲避风雪,穿着单薄的小姑娘冻得瑟瑟发抖。老洪头看见了,便上前问她:“姑娘,你是谁呀?”我说:“这是老杨的闺女,正在等她爸爸下班接她回家。”老洪头转身回屋,对着老伴喊:“张文,快把你的呢子短大衣拿出来。”从老伴手里接过大衣,老洪头亲自给女孩穿上,并告诉她:“你每天上学来回十几里,天气冷,可别冻着了。”过了一会儿,老杨过来了,老洪头又对老杨说:“孩子正在长身体,以后给她多穿一点,别冻坏孩子。”老杨握着老洪头的手,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后来,老洪头知道了老杨家的困难,便经常送钱送物接济他。这件事农场的人都不知道,只有我最清楚。我还记得,张文第二天离开农场时,是穿着老洪头的一件旧棉袄上的车。

加工连会计小付有两个女儿,大的4岁,小的才3岁。有一天,老洪头看见两个小姑娘挎着篮子从门前走过,就问:“你们姐妹俩干什么去呀?”“妈妈让我们捡柴火。”他又问:“你们是谁家的孩子呀?”我听到老洪头的问话声,就走出来告诉他:“这是小付家的两个女儿。”老洪头看看马路上来来去去的马车、牛车,皱皱眉头,弯下腰来对孩子说:“爷爷帮你们捡好吗?”说完,他接过篮子,帮姐妹俩拾满了柴火,护送她们回了家。他对小付说:“孩子太小,你以后不要再让她们干活了。路上马车很多,孩子在路上很危险。”小付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过了几天,两个女孩又来到我们门口。我问:“你们来找谁呀?”女孩们说:“来找老洪头爷爷。”她俩进了屋,对着老洪头说:“洪爷爷,我们这里有好吃的给你。”女孩从口袋里掏出半块烙饼,递给老洪头。老洪头被两个女孩的真情所感动,说:“好孩子,你们自己吃吧!吃饱了好长身体。”孩子啃着饼,又说:“洪爷爷,妈妈让你到我们家去玩。”老洪头连连说:“好!爷爷一定去。”

目睹了这一幕,我的眼睛都湿润了。老洪头对人民的无私大爱,换得了老百姓对他的衷心爱戴。

(责编:孙琳、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