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后的第二天,上级就通知钱嗣杰搬进中南海办公,成为毛泽东的第三任专职摄影师。那时,由于电视设备不过关,电影的成本又太高,因此记录国家领导人日常活动的手段主要是拍照。“那个年代,领导人接见外宾一般不做摆拍,他们的一举一动很难预判。握手呀,谈话呀,他不考虑你记者不记者的”。
对于时常在身边按动快门的摄影师,毛泽东的反应是“不干预。你什么时候照,你愿意照你就照,从来没拒绝过我。当然,有的时候下去参观,他会说你多照些群众,他希望照和群众在一起的那些场面。我在主席那里那么多年,他没有说看看照片,报纸登得好不好,没有。他不管这个事情”。作为专职摄影师的钱嗣杰,不仅要拍摄一些正式会见的场面,还要善于捕捉领袖生活的瞬间。“每次主席活动前,我都要认真检查相机的功能,检查胶卷是否上好,不敢有任何懈怠。我随时都背着两台相机——禄莱(Rolleiflex)和莱卡(Leica),都是德国制造的,以防万一。虽然不如现在的功能齐全,但性能绝不差”。由于当时拍摄的照片除公开采用和部分留作历史资料外,其余图片必须销毁,“有人监督销毁,在一个封闭的炉子里烧毁,烧后也要检查一下灰烬,看看是不是完全烧完了,记者不得私自留底”,因此,钱嗣杰保存下来的照片并不多。
钱嗣杰介绍说,毛泽东习惯坐火车下去调研,每到一个地方,“往往请地方干部,省长、省委书记什么的到火车上来汇报——他就不下车了。主席怎么考虑呢?他说,我到一个地方去,那个地方又要准备我住的地方,又要好多干部陪,很多麻烦事,这样不给地方增加麻烦,见完了火车就开走了,到火车上来谈好”。
“在主席身边工作的6年是我一生中最幸福、受益最多的时光,同时也是最紧张、压力最大的一段日子。”钱嗣杰说,主席是夜猫子,喜欢熬夜,生活没有规律,作为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必须时刻准备着。“当时来访的外宾主要由外长和总理接见,一般情况主席是不接见的。不过,为了外交工作的需要,主席也接见一些外宾,但没有时间表,而完全是按照他的习惯来决定的。外宾可能正在天安门或长城参观,如果这时主席说可以见,那就立即通知外交部安排接见”。
钱嗣杰回忆说,主席的行动是高度保密的,往往是突然通知要出发,工作人员就要紧急集合,直到上了火车才知道目的地。此外,主席每年国庆节后就要南下,去上海、杭州、武汉、江西等地,一呆就是几个月。到了春天,工作人员轮流回北京取换季衣服并休息一个星期。在领袖身边工作,保密工作肯定是首要的,“比如跟随出去视察,家属都不知道我们到哪儿去,也不打电话,也不写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