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频道“网友园地”栏目向全国网友征稿>>>征稿形式与要求】
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是全国19块解放区之一。在这块南迄淮河,北抵陇海路,东临运河,西至新黄河的近3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我党领导新四军及其地方武装发动群众,英勇奋斗,建立各级抗日民主政权,粉碎敌伪和顽军多次进犯、扫荡和夹击,针锋相对地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同时,根据地党政军十分注重自身形象,加强廉政建设,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深得人民群众拥戴支持,为根据地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在我党廉政史上也留下了精彩的篇章。
一、重教育 奠定廉政基础
淮北抗日根据地是按照党中央和毛泽东“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而开辟创建的。当淮北根据地组成之一皖东北根据地初创时,国民党皖东北专员兼保安司令盛子瑾曾对其创建者张爱萍说,共产党三不要,不要金钱,不要美女,不要地位,何苦呢?他根本不了解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队伍的宗旨。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淮北抗日根据地从创建开始,即鲜明地体现了“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特点,开展艰苦斗争。这个艰苦斗争,一是要同日伪军和顽军斗争,二是要同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斗争。淮北抗日根据地开创者之一彭雪枫就指出这里“人民生活艰苦落后,农村封建统治不强,人民生活异常艰苦(红薯杂粮充饥,终年无荤食是普遍的现象,居住简陋)”。张爱萍回忆说1942年部队“打顽(固派)王光夏战斗13天,营长都打赤脚,也没有饱饭吃,只吃一些大小秫子稀饭,还能坚持战斗。”当时的华中局书记刘少奇在检查皖东北根据地工作后也很有感触地说:“我见到的部队,最艰苦的是你们这支部队,吃饭是吃派饭,6月穿棉衣,12月穿单衣,宁肯饿肚子,也不肯去拿老百姓的东西。”艰苦的斗争环境最能考验意志,坚强意志来自于党的教育。在根据地,党政军部门都十分重视教育,廉洁教育也是重点之一。
部队中集中系统的教育始于1938年12月新四军游击支队白马驿整训。当时,游击支队组建只有3个多月,但发展很快,新战士的来源比较复杂,他们都有共同的抗日目的,但政治、军事素质不一,如不整训很难适应艰苦的斗争环境。整训分为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两个方面。政治学习主要学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以及我军的性质、任务和加强军队组织纪律性,学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始于1941年下半年到1945年,共进行了4次的整理基层党的支部活动最有成效。整理支部的基本要求是使“支部群众化”,“要克服农村支部目前各种脱离群众的现象(如执行上级命令指示之公式化、不能自动讨论与解决当地群众之切身问题,工作上之命令包办,某些干部以‘公家人’、‘上司’自居,不以群众一分子的面目出现,以至个别干部贪污腐化等)”;规定支部的任务有两个,“第一个任务是领导群众,为改善自己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而斗争”,“第二个是群众运动中发展党员,教育党员,培养党的干部”。整理支部活动和后来的整风运动使淮北根据地广大党员干部提高了马列主义水平,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加深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廉政意识,自觉按照廉政建设规范从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