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横扫”之声在这里首发——“王府井51号”纪事

2013年07月04日14:03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拒绝给《人民日报》供稿

来接替邓拓的是吴冷西,我们当时对他却有敬而远之的感觉。

他身兼数职,我们难得一见,偶尔来报社,也只是开编辑部大会之时,他在台上做报告,我们在台下聆听。只有几年之后在河南干校,他作为被打倒的“走资派”,与我们同为“五七”战士之时,才有近距离的接触和对话,才清楚地看到这位独眼政治家的尊容。不过偶尔的交谈,却让我们感到其见解之高屋建瓴,特别是对世界大势的点滴评论,更是时有让我们敬佩之论——他到底是曾经主持“九评”文章写作班子的班长!

颇有意味的是,吴冷西在政治上的浮沉,竟应了“七八年来一次”的预言。在这51号里,邓拓大约在位8年,吴冷西也大约干了8年。他虽然也有过人的才智,却是无法预料更无法把握自己的政治命运。但在我们的心目中,他和邓拓一样,都是值得我们为之骄傲的人物,至今想起他们来,仍然心存敬意。

也是巧得有意思,吴冷西被明确宣布丢权,也是在四月上旬。那天,康生明确批示:以后人民日报的社论,要送唐平铸审阅修改(唐是当时《解放军报》总编辑,后为《人民日报》代总编辑)。

也正是从这一天起,人民日报经历了信任的危机,不再能直接听到中央的声音了。编委会于是派出几路记者,分别到上海、武汉和广州等地,试图从几个当红政治家那里得到中央的新精神,并组织和采写“高举”的文章。我被派跟随老记者范荣康到广州时,带了一些批判材料,其中有批判三家村、批判翦伯赞的文章资料。我们住在珠江宾馆,适逢晚上放映《逆风千里》等电影,我们于是约部队干部开座谈会,请与会者发言并写出批判文章。

但两天后我们被告知,说接解放军总政治部通知,部队的稿件一律给《解放军报》,意思是拒绝给《人民日报》供稿。

“史无前例”的年代

五月下旬某日,首都各大报纸都转载了某报的一篇文章,并都加了编者按。第二天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各报转载的情况和编者按都一一报道了,唯独不提《人民日报》。那天早上,我在广州沙面珠江边上溜达,心中敲起了小鼓:我这碗饭也许真的是吃不好了。

待我们空手回到51号时,陈伯达已率工作组进驻报社,正式宣告夺了吴冷西的权。6月1日《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社论在《人民日报》刊出,“文革”的号角从这里吹响,动乱之声在这里首发,全国立马进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年代。

紧接而来的是“破四旧”浪潮,把旧门牌、旧店名、旧路名一律改掉,一夜之间,东安市场易名为“东风市场”,永仁堂更号“百草中药店”,亨得利钟表店的牌子被倒挂为“利得亨钟表店”,协和医院的院名变成“反帝医院”……幸亏《人民日报》当年起名起得英明,否则也怕是“姓名难保”的!改了名的报纸也真是有的,《大公报》换称《前进报》即是一例。而王府井则改为人民路,我们单位的门牌,就变成了“人民路51号”。

也是从这一天起,几乎所有以往的文艺作品,都有了问题,或“封”或“资”或“修”,我们图书馆不再出借图书。

红卫兵也冲击过我们大楼。我们报纸常因一篇文章或一幅照片而被指责。登了一封致爸爸妈妈的公开信,要他们“继续革命”,就招来一些红卫兵的攻击,说这是“狗崽子”写的。有一次,一群红卫兵说本报刊登的毛主席像有严重问题:老人家手持帽子扶栏杆,帽檐向着自己的胸口,如同手握短枪指向自身。编者居心叵测,是可忍孰不可忍!他们理直气壮地冲进大楼不肯走。

此类事情发生过若干次,“造反有理”的红卫兵,无理地干扰了编辑部的正常秩序。有鉴于此,经中央同意,卫戍区遂派军驻守这座大楼,武装保卫报社,保证正常出报。

从此,我们也多了一件事--进出大楼掏证件。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