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横扫”之声在这里首发——“王府井51号”纪事

2013年07月04日14:03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b12ltpB0704001.jpg

图:阎德山 摄

1965年8月底的一天,本文作者从上海某校毕业分配来到报社,在大门口首先看见的是一块牌匾,上有毛主席题写的“人民日报”四个大字;另有一块小小的门牌,写着“王府井51号”。

几十年,他从一个普通编辑成长为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也经历了这里的风云变幻。

“王府井51号”这个门牌号,在我的记忆中难以忘却。

这里地处王府井闹市,左邻右舍都是商店,门前一道五六十米长的围墙,拉开了我们和喧嚣的距离。但我们的办公室多半临街,大街上的嘈杂声却无法阻挡。只是因为习惯,才充耳不闻。那年我们在河南叶县干校,听报社五楼传达重要文件的录音,扩音器里不时传出来的,竟有王府井清晰的公共汽车和电车的笛声。忽然感到很新鲜且很有趣,我们不禁都笑了。

“文章满纸书生累”

人民日报社自1949年3月15日从石家庄搬迁至此,在王府井做了30年的住户。1957年4月,我们的第一任总编辑邓拓,就因被批评“死人办报”,对中央新精神“无动于衷”,而失去了中央的信任。不久以后,他被调离这个他站了8年的岗位,官贬北京市。又一个8年后,“文革”初期,他的杂文集《燕山夜话》,又被拿出来发难,作为大批判对象。

邓拓蒙冤16年,是书生的无奈,但在51号里,他却留下良好的口碑。

我刚到51号时,就不时听到对他的赞誉:他政治责任心很强,经常参加完重要会议,便亲自赶写社论;他是写作快手,经常边写边发排,让秘书送车间,写一页送一页,从未误过出报;他为人谦和,平易近人,从不对部下发脾气;他能力出众,锋芒早露,28岁当《晋察冀日报》社长、总编辑,36岁主持编辑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部《毛泽东选集》,37岁任《人民日报》总编辑;他知识渊博,能文能诗善书法,是文坛才子。

许多人都记得的,是他告别报社时写的那首诗《留别人民日报诸同志》:“笔走龙蛇二十年,分明非梦亦非烟。文章满纸书生累,风雨同舟战友贤。屈指当知功与过,关心最是后争先。平生赢得豪情在,举国高潮望接天。”有些同志把它抄录下来压在办公桌上的玻璃板下。“为书生气所累”,大家似乎都明白,这是邓拓积20年经验(还不包括其后的磨难)的一种感悟,也是他对“政治家”的含义的心灵体验。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