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青年毛泽东之路:“东山”湘潭生

2013年07月10日09:01   来源:湖南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1

  足印:门房

  《言志》敲开“东山”门

  原的校门保存完好,正上方悬挂着上个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为母校题写的“东山学校”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发光。校门左边的门房就是毛泽东投考学校第一道“关卡”——受到看门人的拦阻,也是他“闯关”成功见证者。那块说明牌告诉人们:少年毛泽东1910年秋来此求学,堂长李元甫以《言志》作文考他,“此房为作《言志》的地方。”

  看到这个牌子,记者想起了毛泽东来东山的“带路人”、他表兄文运昌的回忆:记得七月初那天早餐,(他和毛泽东等)吃了一钵大蒜煮团鱼,天气炎热,从韶山冲出发,往东南过东茅塘,出滴水洞,走石板坳,经城前铺,到达湘乡县城北门外的绯紫桥时,太阳已近落山。50里路让他们走了一整天,晚宿县城北正街豫昌旅社。“翌日上午,出望春门,过马荡渡,步上东山学堂”。毛泽东走在湘乡县城的石板路上,问表兄:“么夹(为什么)街上要垫石板头?”文运昌回答:“这座城叫龙城,石头就是龙鳞。”

  记者也想起了有人对当时情景的回忆:“毛泽东在院门口放下行李,想找人打听一下,要办些什么手续才能进去……”没想到,看门人的回答叫毛泽东好气恼:“这里早就考完了”;“你睁眼睛看看,在我们东山学堂里哪有穿土布衣衫、穿草鞋的?你一个土包子也想进洋学堂,笑话!”好在毛泽东与看门人吵闹之际,堂长李元甫出来了。

  毛泽东向李元甫行礼,恭敬地叫了声“堂长先生”,接着把慕名从韶山至此的原委向他仔细说明。

  李元甫转身进门房坐下后,看了看毛泽东的仪容和打扮,看了看那担行李,犹豫了一下说:“考期是过了,不过你要是有真才实学,那是可以考虑录取的。”

  李元甫当场出了个作文题目《言志》,然后对毛泽东说:“你先作篇文章,明早交给我。”

  毛泽东看了看窗外,虽说已近黄昏,但离天黑还早,便在桌前铺开十行笺,略加思考,挥毫作起文章来。

  文运昌还回忆说:“毛泽东作完后,递给李堂长。李堂长一看,字写得好,文章立意高远,不像其他考生只谈光宗耀祖和升官发财,决定破格录取。第二天,李堂长还好不欢喜,对其他老师说:‘昨天取了个建国材’。”

  2

  足印:校园

  到底是个“洋学堂”

  进校后,毛泽东被安排在戊班学习。

  学堂本是东山书院改的,幽静美丽,怡人宜学。

  而最让毛泽东感到新鲜的是“洋”式教育。

  早晨,满满一坪的学生整齐地排列成队,接受堂长的训话,就像军队一样。

  上午中途课间时,大家都要聚集到前厅做操,学堂平时还开设有体育课。先生讲,学子们不仅要有好的学业,还要有好的体魄,以后才能更好地报效国家。

  但对青年毛泽东发生深刻影响,还是课堂中的几个第一。

  他在这里第一次上物理课。老师讲授“热胀冷缩”的原理,边讲边用铁圈、铁球做实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次上地理课,一个天地仪让他知道了一个“新”的世界;第一次上英语课——第一次接触英语,“早上ABCD,晚上之乎者也”,毛泽东晚年还在自学“LINGENG”。而第一次上音乐课的情景让他20多年后还记得。那位留着假辫子、曾留学日本的“假洋鬼子”肖克琳,是他们的音乐教师。“假洋鬼子”在教唱歌课时,让大家和他一齐放声高歌,这让毛泽东觉得新鲜有意思。1936年他和斯诺谈话时还津津乐道:“许多学生不喜欢‘假洋鬼子’,因为他的假辫。但我喜欢听他到日本的故事。他教音乐和英文,有一个歌是日本歌,叫做《黄河大战》。我记得当中很美的句子:

  “麻雀唱歌,夜莺跳舞;

  春天的绿色田野,何等地可爱;

  石榴花红,杨柳叶青;

  正是一幅新鲜的图画。”

(责编:吴斌、赵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