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一代伟人的情感魅力出少年(图)

——读周恩来南开校中书信作文有感
王炳银
2013年08月12日08:20   来源:天津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一代伟人的情感魅力出少年(图)

人们常说文章如人,观其文字可探其心灵。然而,周恩来丰厚而崇高的思想情感与人格魅力却也表现在他的文章中。仅仅12篇书信作文,已经使人感受到溢于字表的那种精神气势与精妙文思背后的强烈情感。

文章之势乃作者的胸中之气、行事之势。周恩来当时仅是个中学生,却留意社会动荡、风云际会,并认真阅读革命书籍,接受革命思想,比身边同学较有见识。这种文章之外的功夫,使其行文颇有气势。他那句“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名言还是在东北读小学时喊出的,真是鸿鹄一飞,便有千里之志。从南开校中书信作文中可举出一些段落以观其势:

“羽毛不丰满,不可以高飞;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吾侪学子,丁斯大难,自顾羽毛丰满乎?鸣足以惊人,飞足以致远乎?”(《驳友人论时事书》)立足之高,志向之远,救国心之重,并充满了个性化思想,因之气势凌厉。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然后国运可以隆盛,圣泽可以不斩。较之玉石俱焚,以神州为孤注之一掷者,不甚大哉!”(《广募救国储金致友人书》)激情与冷静兼具,情之感人,理之服人。

“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校荣辱,学生与俱。将来驰骋津门,名播海外,南开之誉闻,足球队诸健将其中效力之一。今阁下既具好身手,不当如是耶?”(《约友入足球队启》)展望前景,豪情迸发。

古人饯友离别类书信多流于低回感伤,而周恩来所写的《致同学饯友启》却是:“阳关话别,既不能无所依依;而儿女情长,要非大丈夫所宜有。”既有细腻之情感,又有开阔之胸襟。

文章构思之精妙正表明作者头脑敏捷、思维睿智、情感丰富。12篇书信作文中,以劝勉和商约为题者居多,周恩来所创设的情境别出心裁,情理之中,所运用的语言委婉恳切,以情动人。例如:在劝校友勿旷功课时采用营造心理相融之法,不去直接批评,而是“深为阁下忧之”,从而拉近心理距离。又如,在劝友人慎重饮食免致时疾时,将“友人”定位于远赴上海求学的学子,因陌生的环境而水土不服,再与其谈论生活饮食之事,自然写出了个性。

《以自治自爱励友启》所规定的主题是激励和劝勉正在走向颓废的友人,周恩来将其设定成一位正直、富有才华的爱国者,因怀才不遇而心灰意冷。此情境的设置决定了对其规劝引导必须高格调,从而也奠定了此篇文章的高品位。信中劝说的言辞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先是以国事相劝,“惟思吾人处世,当准国情”。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安忍坐视陆沉,不加援手”。武侯、谢安等古人君子皆以“怀廊庙之虑”,“出处皎然,诚为后法”。于是,为拯救濒危的国家而改变人生轨迹,一定会打动友人的内心。接着以“此时干济倾危,以成民主伟业”相激。区区五百余字的一封书信,既“劝”又“激”,以情贯之,足以唤起友人走出桃花源,重振当年豪盛之风。

即便是突出亲情的家书,娓娓絮语时笔锋一转,却将话题引入社会及政事,自然而不显突兀。在《禀家长书》中与伯父交谈其履新地域的情境,自然而然地涉及了当时当地的社会与政事,“至丰郡僻处奉北,政塞俗陋,居上者以其无关全局,恐亦恝然置之”,巧妙揭示了政局腐败无能,当权者敷衍塞责,求真务实者徒劳无为的怪状。接着道出逆耳忠言:“大人虽欲力求真实,曲高寡和,恐不易为力。处兹浊世,惟有直道求己,枉道恕人,方克见容。”周恩来恳劝伯父委曲求安,应善于在浊世中容身自保,实际上针砭社会时弊愈显尖锐犀利。由于写出了正在走向人生成熟阶段的真性情,通篇充满了最平实的人生哲学之真义,因而打动了阅卷的教师,其评语为:“发摅至性,娓娓动人。作者笃于家庭,异日将社会主义、国家主义必能扩而充之矣!”此教师算有先天之明,因看到学生对家人有此深情,日后势必会扩充到对社会和对国家上来。果然,中华大地上走出了一位既胸怀天下,又对他人关怀入微的共和国总理。他不仅是平易近人、可敬可亲的革命领袖,而且是位细心体贴、无微不至的长者。从他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件小事上,都能感受到炽热的情感和无私的心地,体现出虚怀若谷、包容天地的崇高品德。

(责编:常雪梅、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