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

姚力

2013年08月28日09:1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党的文献》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摘要]1950、195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政务院)先后两次开展全国劳动模范表彰活动。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劳模辈出的社会环境,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国内外的紧迫形势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二是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三是社会结构的重整唤起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作为一种社会动员和政治动员的有效手段,劳模表彰也在客观上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党的热爱。通过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不仅可以了解那一代人的时代风尚,更能看到国家和社会环境对民众的深层诉求。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劳模表彰;社会效应

劳动模范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是普通劳动者,又是开风气之先、引时代潮流的社会精英,在他们身上汇聚着国家上层意志与民间社会的互动力量。正如毛泽东所说:劳动模范“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5页。)。评选和表彰劳动模范,继而宣传和弘扬劳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和运用的一种社会动员方法。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劳模表彰活动开展的一个高峰,无数劳动模范在他们的工作岗位上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两次全国劳模表彰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艰巨的建设任务,具有调动人民群众劳动热情和生产积极性的劳模表彰活动,受到了全党和全社会的重视。1950、195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政务院)先后两次开展全国劳动模范表彰活动,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各行业系统、各企事业单位也都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劳模评选活动,从而使劳模表彰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其感召力和影响力得到了很大发挥。

1950年7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四十二次政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召开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的决定》,提出以表彰大会的形式,对部队中的战斗英雄,工人、农民及士兵中的劳动模范进行表扬,以鼓励全国人民共同效力于解放全部国土、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参见《人民日报》1950年7月26日。)《决定》一经发出便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生产竞赛活动在各地广泛地开展起来。9月25日至10月2日,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各地共推选劳动模范代表464人,其中工业模范代表208人,农业模范代表198人,部队模范代表58人。他们均荣获了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其中很多人在根据地、解放区就已经是成绩卓著、声名远播的先进典型,如李顺达、马六孩、李凤莲等。大会与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一并开幕,由朱德主持,陈云致开幕词,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致贺词。会上共有54位代表发言,介绍劳模事迹和工作经验,并有东北区和天津市总工会代表报告了组织生产竞赛与新纪录运动的经验。会议印发了119份劳动模范典型材料,395份事迹摘要,编写了35种典型人物小册子,包括工农业模范代表104人。会议期间,代表们受到极高的礼遇。他们参加了国庆大典观礼;出席了毛泽东、苏联大使罗申及其他机关主办的招待宴会、座谈会;分头参观了工厂、农场,游览了故宫、颐和园等。闭幕会上代表们与战斗英雄代表会议联名发表了《告全国军队与劳动人民书》、《声援朝鲜反美侵略》及《慰问死难烈士家属与荣誉军人》的电报。(参见《人民日报》1950年12月19日。)会议结束后,在故宫午门楼及太和殿举行了解放军从建军以来各阶段的战绩、革命文物和兵器展览,以及劳动模范的劳动成绩展览,参观群众多达26.2万余人。(参见《人民日报》1950年11月2日。)

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大会是对经济恢复和过渡时期劳动模范的褒奖,因此,评选代表的具体要求发生了较大改变。2月20日,全国总工会发出《关于召开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了代表的条件: 1.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指标的先进生产者;2.达到优等质量指标的先进生产者;3.在学习与推广先进经验或在掌握先进技术试制新产品方面有成就的先进生产者;4.在节约方面有优良成绩的先进生产者;5.优秀的合理化建议者和合理化建议工作的组织者;6.能够经常帮助达不到定额的工人提高到先进生产水平的先进生产者;7.先进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员;8.在工作中有优秀成绩的先进工作者(如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科学工作者、商业工作者等等);9.先进小组、车间、企业的代表。(参见《人民日报》1956年2月21日。)4月30日,大会在北京体育馆开幕,全国总工会主席赖若愚主持大会,李富春致开幕词,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词,毛泽东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大会开幕式。(参见《人民日报》1956年5月1日。)在历时10天的会议中,先后有76名劳动模范代表发言,介绍他们的先进生产经验,表达了向社会主义进军的决心。闭幕会上,全体代表发出了《给全国职工的一封信》,号召广大职工人人争做先进生产者,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完全现代化的、富强的社会主义工业大国”(《人民日报》1956年5月11日。)。会后,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热烈地开展起先进生产者运动,全国广大职工积极投入到生产竞赛中,大批生产先进分子被授予光荣称号。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七年,中国社会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两次巨变。在这一过程中,推动历史飞速前进的,是社会各个阶层凝聚起来的建设新中国的合力。这是一个发扬集体主义、团结奋斗、众志成城的时代。仅以1956年为例,在全国先进生产运动中,各地区、各行业逐级进行劳模评选表彰活动,辽宁、黑龙江、吉林、江苏、上海、北京、天津和西安八个省市,共涌现出20多万名先进生产者。重工业、机械制造、建筑、铁路、纺织等行业劳模所占比例较高。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解放军兵工事业的开拓者吴运铎、全国最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鞍钢工人王崇伦、第一个女火车司机田桂英、西北国棉一厂细纱挡车工赵梦桃、山西平顺县西沟村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副社长申纪兰等等,他们是那个时期劳模群体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也是激励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精神楷模。透过两次全国劳模表彰大会的名称、评选条件和活动目标的变化,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潮流,体察到当时社会变迁的某些特点,进而理解是何种力量让那个时代劳模辈出。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赵晶)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