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毛泽东年谱(1949—1976)》选载之五: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关于文风的论述

中央文献研究室

2013年08月28日10:1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58年 六十五岁

1月14日 在南宁会议上讲话中说:材料应与观点统一,文件要有三性(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1月15日 同胡乔木、吴冷西谈话中说:你们办报的不但要会写文章,而且要选好题目,吸引人看你的文章。新闻也得有醒目的标题。写评论要结合形势,结合当时的政治气候。要看得准、抓得快、抓得紧、转得快。评论要写得中国化,有中国气派,不要欧化,不要洋八股,不要刻板,要生动活泼。形式要多样化,有编者按语,有短评、时评,有专论、社论,有评论员文章、观察家文章、编辑部文章,等等。评论是说理的,但不排斥抒情,最好是理情并茂。

1月19日 阅《文艺报》编委会一月十六日的报告,批示说:“按语较沉闷,政治性不足。你们是文学家,文也不足。不足以唤起读者注目。近来文风有了改进,就这篇按语说来,则尚未。题目太长,‘再批判’三字就够了。请你们斟酌一下。”“用字太硬,用语太直,形容词太凶,效果反而不大,甚至使人不愿看下去。宜加注意。”

1月21日 在南宁会议上讲话中说:文章的主要要求是概念明确,判断恰当,前后一贯,合乎逻辑,再就是文字生动,讲究一下词藻。

1月28日 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四次会议上讲话中说:文学也要学习一点。不搞一点文学,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3月22日 在成都会议上讲话说:现在提出各省都办(指办理论性刊物——编者注),这很好。可以提高理论水平,活泼思想。各省办的,要各有特点,可以大部根据本省情况说话,但也可以说全国的话、全世界的话、宇宙的话。刊物搞起来,就逼得我们去看经典著作、想问题,而且要动手写,这就可以提高思想。要提高风格,讲真心话,振作精神,要有势如破竹、高屋建瓴的气势。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抓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工作中的基本矛盾。

3月25日 在成都会议上讲话中说:写剧本有这么一个原则,要为观众留余地,就是要使人家有点想头,如果一切动作、一切语言都在台上做完了、讲完了,并不见得好。

4月4日 在武汉会议上讲话中说:报纸宣传,不要尽是规划,宣传工作要深入、细致、踏实。

4月25日 阅水利电力部报送的《电力工业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批示:“如有好文章,可写上万把字。要条理清楚,政治统帅,思想明确,文字生动。”

4月27日 在给田家英的信中说:“《治安策》一文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贾谊于南放归来著此,除论太子一节近于迂腐以外,全文切中当时事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值得一看。”

6月12日 在六月十一日《光明日报》上批示:“研究马克思主义也要用这两位青年的方法,就是为解决问题而去跑图书馆。列宁为了批判一九〇五年革命失败后在俄国党内兴起的有神论(卢那察尔斯基、波格丹诺夫)而去系统地研究哲学史,写出了《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费了巨大的精力。”

8月27日 同胡乔木、吴冷西谈话中说:搞新闻工作,光务实、不务虚不好。要经常找有关同志吹一吹,有了看法,有了意见,就要找机会、找题目,加以发挥。

9月2日 就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交的《对一九五九年计划调整情况的说明要点》,写给邓小平、陈云、李富春、薄一波等的信中说:“这个文件看了两遍,觉得不大满意,不能动员群众。……‘说明要点’最差,我读了两遍,不大懂,读后脑中无印象。将一些观点凑合起来,聚沙成堆,缺乏逻辑,准确性、鲜明性都看不见,文字又不通顺,更无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之态。其原因,不大懂辩证逻辑,也不大懂形式逻辑,不大懂文法学,也不大懂修辞学。我疑心作者对工业还不甚内行,还不大懂。如果真懂,不至于不能用文字表现出来。所谓不大懂辩证逻辑,就工业来说,就是不大懂工业中的对立统一,内部联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分别,因此构思写文,不可能有长江大河、势如破竹之势。”

10月26日 在同吴冷西、田家英谈到如何写文章时说:一、文章要有中心思想,最好是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来,也可以说是破题。二、文章要形象化。你们写文章偏于抽象,一般化,缺乏生动性,看了留不下具体印象。三、文章要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文字有自己独特的文法,不一定像西洋文字那样严格要求有主语、谓语、宾语。你们的文章洋腔洋调,中国人写文章没有中国味道,硬搬西洋文字的文法。

11月28日 在修改《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草案)》时批注:“这里逻辑不清,相当混乱,故作如此修改。所谓逻辑,有一个必须遵守的通用原则,就是‘全量大于部分’,或者说,‘大比小为大,小比大为小’。说话,作文,必须注意及之。”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赵晶)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毛泽东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